为张四明作

一生所闻张仲蔚,闭门蓬蒿深几尺。

迩来伐竹声丁丁,手披榛丛待三益。

径中踏破苍苔色,定是幽人芒屦迹。

莫将车边两轮赤,夺此千竿一池碧。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翻译

我一生所听说的张仲蔚,他的居所被蓬蒿深深遮盖。
最近传来砍伐竹子的声音丁丁作响,他亲手拨开榛丛期待着知己的到来。
小径上踩破了青苔的颜色,肯定是隐士穿着草鞋留下的足迹。
不要让车轮的红尘掩盖,这满池翠竹和碧水的清静。

注释

张仲蔚:古代文人名。
蓬蒿:野草。
几尺:形容深度。
迩来:近来。
伐竹声:砍伐竹子的声音。
三益:泛指有益的朋友。
径中:小径中。
幽人:隐士。
芒屦:草鞋。
车边两轮赤:车轮的红色。
千竿:众多竹子。
一池碧:一片碧绿的池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友人张仲蔚隐居生活的赞赏与想象。首句“一生所闻张仲蔚”,表达了诗人对张仲蔚高尚品格的敬仰,他的一生似乎都充满了学问和清高。接着,“闭门蓬蒿深几尺”形象地写出张仲蔚居处的简朴与自然,仿佛被野草深深掩映,暗示了他的淡泊名利。

“迩来伐竹声丁丁”描绘出友人亲手砍伐竹子的场景,这可能是为了生活所需,也可能是为了修整庭院,但无论如何,都透露出他的自给自足和勤劳。诗人期待“手披榛丛待三益”,意指张仲蔚在这样的环境中等待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访,寻求知识和交流。

“径中踏破苍苔色”进一步描绘了小径上的青苔,显示出友人生活的宁静与人迹罕至。而“定是幽人芒屦迹”则直接肯定了这是隐士张仲蔚的足迹,强调了他的隐逸生活。

最后两句“莫将车边两轮赤,夺此千竿一池碧”以反讽的手法,劝诫外界不要打扰张仲蔚的清静,不要让世俗的红尘喧嚣夺走他那竹林环绕、池水清澈的隐居环境。整体上,这首诗赞美了张仲蔚的高洁品行和理想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614)

曾几(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茶山居士。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 字:吉甫
  • 籍贯: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
  • 生卒年:1085--1166

相关古诗词

书陆务观所藏阿罗汉像一轴

大阿罗汉十有六,一一腾空见人足。

手持贝叶坐禅林,称不动尊惟我独。

形式: 七言绝句

以汤饼招韩伯周王岩起二提举郑深道曾宏甫二使君宏甫有诗次其韵

镜湖淮渎旧刺史,庐阜赤城新使君。

敢持汤饼一取饱,更用尊酒重论文。

玉川遣奴致双鲤,吏部呼儿书八分。

不如哦君七字句,举首看度南山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六月十四日大雨连朝

黄金北斗高,何似六月雨。

举头看云霄,此秘初未睹。

今晨沛然下,其势莫能禦。

既蠲人郁陶,又长我禾黍。

谁言为郡乐,病不对樽俎。

似为神所怜,用是娱悦汝。

缁黄諠讽诵,巫觋乱呼舞。

惠然从风来,兹事一不举。

临民多秕政,何道致如许。

稽首谢皇天,倾心奉明主。

形式: 古风

友直轩

友义丧来久,琢磨复谁能。

金钩被采录,绝弃朱丝绳。

直哉少稷甫,一室清于冰。

危坐对书帙,曲几非所凭。

日暮无人来,疏篱上寒藤。

惟有手种竹,挺然得其朋。

风低与雪重,抢地如弗胜。

政使可断折,天姿谅难凌。

物或乱真赝,君其别淄渑。

攘羊而證父,是子乌足称。

所以贵温润,不令见觚棱。

要我细商略,此言有师承。

形式: 古风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