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鸡声》由清代诗人蔡见先所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鸡鸣声在不同情境下的独特意蕴。
首联“数遍铜壶漏半欹,嘐嘐底事报偏迟。”以铜壶滴漏的声响为背景,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而鸡鸣声的迟到则增添了一丝神秘与期待。这里不仅写出了鸡鸣的时间特性,也隐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即将到来事物的期待。
颔联“闺人好梦三更勖,壮士雄心一剑知。”将视角转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闺中女子与壮志满怀的男子。闺中女子在三更时分被鸡鸣声唤醒,或许是在提醒她珍惜梦境,或是暗示着某种未明的期待;而壮士则在鸡鸣声中感受到了剑气,激发了内心的豪情与斗志。这一联通过对比,展现了不同人物在面对同一自然现象时的不同情感反应,丰富了诗歌的主题。
颈联“秋草野桥霜印外,晓风茅店月斜时。”转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凉的秋景图。秋草、野桥、霜印、晓风、茅店、月斜,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季节感的画面,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
尾联“老夫封事明朝急,听汝连番嘱侍儿。”将视角拉回至一个更为具体的场景——一位老者在准备明日的重要事务前,倾听侍儿的多次叮嘱。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老者的谨慎与责任感,也反映了传统社会中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文化观念。
整首诗通过鸡鸣这一日常现象,巧妙地融入了时间、情感、自然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