佗城

六朝往事竟如何,落日黄沙饮橐驼。

自昔弦歌闻百粤,于今烽火比三河。

愁人寂寞秋闻笛,壮士悲凉夜枕戈。

不见赵佗能拒汉,年来事业独蹉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鉴赏

此诗《佗城》由明代诗人张家珍所作,通过对历史往事的回顾与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民族融合以及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

首联“六朝往事竟如何,落日黄沙饮橐驼”,以“六朝”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历史长卷的末尾景象,夕阳西下,黄沙漫漫,橐驼饮水,既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也暗示了往昔繁华已逝的主题。这里,“六朝”泛指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通过“竟如何”的疑问,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思。

颔联“自昔弦歌闻百粤,于今烽火比三河”,将目光转向地域性的描述,从音乐文化(弦歌)到军事冲突(烽火),对比鲜明,反映了从和平到战乱的转变。其中,“百粤”指古代南方地区,“三河”则可能暗指中原地区的三条主要河流,进一步强调了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和历史变迁。

颈联“愁人寂寞秋闻笛,壮士悲凉夜枕戈”,转而聚焦个体情感,通过“愁人”和“壮士”的形象,分别代表了文人和武人的不同心境。秋天的笛声和夜晚的枕戈,营造出一种孤寂与悲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

尾联“不见赵佗能拒汉,年来事业独蹉跎”,以历史人物赵佗为例,赵佗曾是南越国的建立者,后归附汉朝,这一典故旨在探讨个人或民族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命运。诗人通过“不见”和“独蹉跎”的表述,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未能实现更大抱负的遗憾,同时也反思了个人在时代大潮中的无力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对历史、文化、个人命运以及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88)

张家珍(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喜王德孚过宿江馆

我住江村君住城,不来如隔数千程。

十年往事同归梦,半世闲身等泛萍。

海月有情移榻近,荷风随意入帘清。

相留一宿非容易,对话藤床感慨生。

形式: 七言律诗

秋泛

秋水空明放木兰,潮平两岸坐来宽。

扬舲远引孤山鹤,垂钓翻疑七里滩。

芦苇月明时泛泛,烟波暝色共漫漫。

无端忽忆当年事,东海茫茫白浪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秋怀(其一)

中原回首十年情,每到秋来感慨生。

偃月营边多鸟噪,歌风台畔少人行。

羽林散尽旌旗影,玉垒消沉鼓角声。

愁绝年来边外草,西风吹雨暗长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秋怀(其二)

百粤三吴山水长,孝陵翘首哭秋霜。

宵衣定鼎思当日,汗血开疆迈昔王。

雨过鹧鸪啼寝殿,夜残鼯鼠走雕梁。

明禋衮职今何在,松柏萧条总可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