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两塾弦歌日日春。不容坐席更凝尘。
常思芳桂攀燕窦,未见童乌继子云。
流庆泽,仰家尊。救荒阴德过于门。
从师已是平原客,毛遂怀绷作弄孙。
这首宋词描绘了两塾(古代学校)中每日充满春意的学习氛围,强调了教育环境的洁净和对知识的追求。诗人提到学生们勤奋好学,如同攀折芳香的桂枝以求上进,而未能像童乌(即乌鸦,古人认为其能识字)那样继承先贤子云的学问。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家族长辈的敬仰,他们如甘霖般恩泽惠及乡里,功德超越门户。最后,诗人自谦为平原客,虽已从师多年,但仍像毛遂自荐一样,保持着对教育的热情,甚至以教孙为乐。
整体来看,这首词寓教于乐,既赞扬了教育的氛围,又体现了家族的美德传承和个人的进取精神。
不详
诗人、词人。初名造,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月上初弦映左弧。葭吹六琯转璇枢。
日边远近瞻新渥,天下中庸系两都。
犀献角,蚌回珠。皇皇星节烛扶胥。
满斟北海尊中酒,请寿安期涧底蒲。
领客携尊花底开。薄寒初送雨声来。
一声未弄林间笛,几片低飞阁下梅。
酬的皪,少迟回。不妨春雪撒银杯。
玉肌莫放清香散,更待晴时赏一回。
莫问甘醪浊与清。试将一酌破愁城。
海棠过后荼蘼发,堪叹人间不再生。
心已老,眼重明。嫣然国色带朝酲。
耳边听得兰亭曲,一咏流觞已有名。
人生嚣尘中,几若驹过隙。
安得坐此山,枕流复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