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玉清观道士,因祈雨未遇而留下感怀之作。首联“方舟亭午泊溪沙,杖策重寻羽士家”以舟行至溪边,诗人再次踏上寻找道士的旅程开篇,营造出一种寻觅与期待的氛围。颔联“池涸已荒书带草,庭幽还见木犀花”通过池塘干涸、荒草丛生与庭院中木犀花的绽放形成对比,暗示了环境的变迁与自然的生机,同时也隐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颈联“松坛乞雨归应晚,竹屋留诗兴独赊”则转而描述道士为求雨而忙碌的情景,以及诗人独自在竹屋留下的诗兴,表达了对道士虔诚行为的敬佩和自己未能目睹的遗憾。尾联“虚阁疏栏宜晚眺,溪光十里映晴霞”以诗人站在高阁上远眺,溪水在夕阳下泛起的霞光为画面收束,既展现了自然美景,也寓意着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整体而言,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道家生活、自然美景以及内心情感的深刻感悟,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