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赵抃所作,名为《又题祠馆》。诗中描绘了祠馆内百年祭奠的景象,以及坟台石上所承载的历史与哀思,留给后来的行人以深刻的印象。
“德泽涵濡得二难”,开篇即点明祠馆所在之地,因蕴含着深厚的道德恩泽而显得尤为珍贵。这里的“二难”可能指的是获取或保持这种恩泽的不易,强调了其难得与珍贵之处。
“百年祠馆见遗安”,接着描述了祠馆历经百年的岁月洗礼,依然保持着对逝者的纪念与尊重,展现了时间与历史的痕迹,以及人们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苍苍一片坟台石”,通过“苍苍”一词,营造出一种深沉、庄重的氛围,将读者的思绪引向对逝者永恒的追忆。坟台石的存在,不仅是对逝者的纪念,也是对后人的一种启示,提醒着人们珍惜过往,铭记历史。
“留在行人下马看”,最后两句则以行人的视角,表达了对祠馆及其内景的深深敬意。即使在匆匆的旅途中,人们也会停下脚步,驻足观看,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故事。这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敬,也反映了人类共有的情感共鸣和对历史的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情感与历史感的画面,既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对后世的启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历史与情感的深刻理解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