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邵元直毛保之游虞山破山寺遂达天龙庵寻桃源洞(其四)

下山行别僧,归径屡转右。

钟声忽递风,寻之越冈阜。

依然遘精蓝,行近不知有。

径造竹阁吟,坐听涧声久。

寻源得奇绝,石理若瓜剖。

平落十亩宽,侧撇千丈陡。

想见春水生,百万玉龙走。

瞑色沈镜光,欲揽不在手。

未窥山面全,佳处吞八九。

剑门拂水崖,较此孰前后。

明发更扳陟,斯游庶无负。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邵元直、毛保之一同游览虞山破山寺,最终到达天龙庵,并探寻桃源洞的过程。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和对旅行体验的深切感受。

首句“下山行别僧,归径屡转右”,开篇即展现出登山的动态感,同时暗示了与僧人的离别,为后续的旅程铺垫情感基调。接着,“钟声忽递风,寻之越冈阜”两句,通过钟声与风的交织,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引人遐想。

“依然遘精蓝,行近不知有”则表达了在接近目的地时的惊喜与发现,仿佛不经意间闯入了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径造竹阁吟,坐听涧声久”描绘了诗人深入竹林,静坐聆听山涧流水的声音,体现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沉醉。

“寻源得奇绝,石理若瓜剖”进一步展示了探索过程中的新奇发现,石壁如瓜剖般奇特,令人赞叹不已。“平落十亩宽,侧撇千丈陡”则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地形的壮丽与险峻,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想见春水生,百万玉龙走”一句,想象春天来临时,山间溪流激荡,仿佛百万条玉龙在跳跃,生动地描绘了季节变换带来的生机与活力。“瞑色沈镜光,欲揽不在手”则通过暮色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既美丽又稍纵即逝的意境,表达了对美好瞬间的珍惜与留恋。

最后,“未窥山面全,佳处吞八九”表达了对尚未完全探索的山景的期待与向往。“剑门拂水崖,较此孰前后”将此次旅行与历史上的名胜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其独特之处。“明发更扳陟,斯游庶无负”则是对未来再次探索的渴望,以及对这次旅行意义的肯定。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旅行体验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热情追求,同时也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题郑秋堂山水幅

君家三绝此其一,画此春山白云出。

春山郁郁何葱葱,云捲忽随缣素空。

偶然断出林岫色,复叠不知千万重。

长松飘风子堕瓦,下有读书长啸者。

坐看生灭云耶山,斯人怀抱岂等闲。

我欲扁舟一相访,侧身天地何由往。

形式: 古风

展叔宀先生墓(其一)

龙蛇往岁讶崩奔,宿草伤心满墓门。

弟子下车惟有恸,先生高卧竟何言。

只鸡久负平生约,一剑空怀国士恩。

令子成名公不见,此时悲喜总难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展叔宀先生墓(其二)

传经旧地黯凝尘,七载飘零寄此身。

入世日还深一日,爱才人总逊前人。

山丘涕泪关存殁,衣钵文章共苦辛。

后死亦知终未免,愿分抔土作比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大雷雨过太湖

甲午十月十一日,将从具区归吴淞。

晓来风日颇蒸郁,气似盛夏非初冬。

人忧中渡有猋警,舟无十斛波千重。

平生涉险轻性命,况乃风便时难逢。

张帆径渡不顾反,去厓稍远声汹汹。

舟空帆足半掠水,或出或没疑游龙。

此时狂喜呼绝倒,一霎快意天所供。

天如念我有奇癖,忽然大笑电目嘥。

东西闪烁云四结,如波萃萃如霞封。

俄兼墨色变深紫,半天赫赫垂嗔容。

遂闻雌雷转水底,飞廉屏翳驱相从。

鞭驰百怪起狂斗,列缺吐燄遥传烽。

此时我舟助颠簸,如山巨浪相撞冲。

我张空拳奋叱咤,欲与霹雳争其锋。

晴中不识神鬼至,时有赤蛇飞贴胸。

雨声更骤雷更疾,一声恪恪云蓬松。

渐看云气敛馀怒,略见雨脚收狂踪。

回头咫尺语舟子,事已至此无恟恟。

尚馀径寸未登岸,莫计明日能朝饔。

我思阳月阳退听,岂宜玉虎鸣其凶。

易占冬雷有明验,验必地震年斯凶。

果尔微躯讵足惜,行且累及千吴侬。

华堂岂少失箸客,此时万口方詾詾。

谁知独有浪游子,只影汨没随鳞鳙。

不知怖心落何许,反快一洗平生庸。

维舟得岸真幸尔,转思往境心如舂。

惊魂或恐招不得,已灭湖上之青峰。

形式: 古风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