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篇用杜洗兵马韵

京都形势连关东,万方玉帛朝会同。

英灵社稷风云表,图籍山河指顾中。

耕凿从前忘帝力,干羽年来戢武功。

臣僚师济太和殿,天子恭默乾清宫。

径可垂裳阜民物,不须访道过崆峒。

玉门月静传烽色,铜柱天高洗瘴风。

受历应天才不小,祥符瑞箓古来少。

帷幄英谋布遐迩,庙堂德意沦深杳。

将校论丘转精锐,守令为官辄明了。

涸辙终应活鲋鱼,卑栖自合安穷鸟。

海岛无烦义士从,吴门不用愁肠绕。

六服苍茫鸿雁集,九天摇动星河晓。

此时世事谁禁当,非民非庶非侯王。

太平有象定难见,身纵贫贱犹康强。

驭众真看调六马,防民慎勿壅宣房。

腐儒寸心夙愚昧,杞人翘首忧穹苍。

缅怀区夏风尘息,想望天家筹画长。

放牛归马神功著,《击壤》歌衢景运昌。

梯航山海俱来贡,人民老死无迎送。

阊阖何时降绿图,滋液崇朝满银瓮。

群工谩议东封礼,太史好献南山颂。

处处鼓声村社饮,家家农器桑田种。

贤士虽虚傅野筑,哲王尚切商岩梦。

致君尧舜自有人,布衣末议成何用。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徐咸清的《京都篇用杜洗兵马韵》描绘了京都的繁华景象和盛世气象。首联以京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开篇,强调其与关东的紧密联系,万国来朝,显示出国家的威仪。颔联赞美朝廷的英明领导,以及图籍典章的丰富,象征着国家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颈联转向对百姓生活的描述,赞美农耕和平的岁月,以及皇帝的谦逊和仁政。接着,诗人提到边疆安宁,烽火不再,铜柱之地瘴气尽消,展现了国家的安定与强大。尾联进一步阐述,即使在太平盛世,皇帝仍不忘民生,百姓安居乐业,无需忧虑。

诗人通过各种细节,如海岛上不再需要义士出征,吴门不再有愁肠,表达了天下太平的景象。他还强调了皇帝的英明决策和百姓的和谐生活,以及对未来的期盼。最后,诗人以《击壤》之歌和农耕丰收的画面收束,展现出国家富饶和人民的幸福。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描绘了京都的繁荣,又体现了作者对盛世的赞美和对百姓福祉的关怀,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和盛世理想。

收录诗词(5)

徐咸清(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秣陵秋日留别王茨庵

江南秋正好,江北人初别。

芦花满面飞,孤棹波中咽。

揾泪指归云,夕流帆影灭。

鱼鸟见留连,西风吹断绝。

苏李当此时,那能心不结。

形式: 排律 押[屑]韵

登华山未至莎萝坪而返

云气遮山腰,半入仙人掌。

萦怀数十年,兹晨慰景仰。

石径如箭筈,篮舆遽来往。

身到眼界空,岧峣无殊象。

共指奇峭处,变幻绝顶上。

帝座不可通,明星分霄壤。始知天下事,毕念在鹤?。

留著莲花峰,尚作未来想。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白下喜晤程穆倩

君昔住广陵,慷慨振风雅。

客每至红桥,论文倒杯斝。

妙擅皇象书,摹印独心写。

伊川道力深,门外多车马。

我昨过雷塘,蒲汀正初夏。

泊舫近垂杨,士女纷游冶。

修刺通故人,一一如钟哑。

叹彼挟贵资,几日离草野。

名地无谈宗,唾弃同飘瓦。

秋色渡江来,相逢石城下。

庞眉粲然笑,牵衣袖仍把。

检历八十余,公实长年者。

聚散老更稀,交情谂真假。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中夜

老话侵中夜,微霜落半秋。

黄花知月令,白发恋人头。

丹粒应难熟,笙歌最易休。

弦光浑未湿,桂影叠山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