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贫穷的樵夫,以卖柴为生,生活艰辛却坚韧不拔的形象。首联“家贫且作会稽樵,担在肩头斧在腰”直接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生活状态,他虽贫困,却依然勤劳地在会稽地区砍柴卖钱,斧头和担子是他生活的依靠。颔联“出谷每烦明月送,入山何待白云招”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了主人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即使在艰苦的生活中,也能够找到心灵的慰藉。颈联“松深湿翠沾书卷,花近晴香扑酒瓢”进一步展现了主人公的生活细节,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也能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书卷被松林的湿气沾湿,酒瓢中飘散着花香,这些都体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尾联“千载荣归怜去妇,低回羞过覆盆桥”则表达了对主人公命运的同情和感慨,他虽然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荣归故里,但妻子已离世,这让他感到羞愧和遗憾,无法再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整首诗通过对主人公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