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刘叔骥兼索远斋伯瑞仲文叔鱼叔骥和叔太和送行诗

苕溪往来非不款,何山道场况非远。

如何著脚竟无缘,孤我平生看山眼。

刘郎生长在溪山,吸光饮绿岁月闲。

不惟人作晋宋样,更觉诗参简远间。

向来稍得相酬唱,别后阙然难屡枉。

况今结束事西浮,那可无诗道遐想。

远斋视我犹其子,伯仲视我乃其季。

傥能俱寄绝妙辞,更约髯参并表弟。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在苕溪来往并非不频繁,更何况道场所在的山并不遥远。
为何到此却始终无缘相见,让我一生的赏山之眼感到孤独。
刘郎在此溪山中度过一生,享受着闲适的时光,汲取自然的精华。
他不仅人如晋宋时期的文人,诗歌更是深沉简约。
我们曾有短暂的交流,但分别后难以再频繁通信。
如今我漂泊西去,怎能没有诗篇寄托远方的思绪。
远斋视我如同亲子,而伯仲则视我为最小的弟弟。
如果能一起寄来绝妙的诗篇,还请邀请髯参和表弟一同参与。

注释

款:频繁。
道场:修行的场所。
孤:使...孤独。
刘郎:诗人自指或对友人的称呼。
吸光饮绿:比喻汲取自然的精华。
晋宋样:指晋宋时期文人的风格。
阙然:中断、空缺。
结束事:漂泊之事。
遐想:远方的想象或思念。
犹其子: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伯仲:兄弟中的次序,这里指兄长。
表弟:亲戚关系中的小辈。

鉴赏

这首宋诗是赵蕃赠给友人刘叔骥的作品,表达了诗人与刘叔骥之间的深厚友情以及对他的赞赏。首句“苕溪往来非不款”描绘了诗人与刘叔骥常在苕溪附近交往,关系亲密。接下来的“何山道场况非远”暗示了刘叔骥可能居住在山水之间,环境清幽。

“如何著脚竟无缘”表达了诗人遗憾未能常常见面,感叹缘分未至。诗人自比为“孤我平生看山眼”,意为自己一生中难得有这样欣赏山水的朋友。刘叔骥被赞为“吸光饮绿岁月闲”,形象地刻画了他的闲适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不惟人作晋宋样,更觉诗参简远间”赞美了刘叔骥不仅人品高洁,诗歌也具有晋宋诗人的风范,且富有简练深远的意境。诗人回忆过去与刘叔骥的诗词唱和,感叹别后难以再有频繁的交流。

“况今结束事西浮,那可无诗道遐想”表达了刘叔骥即将西行,诗人期待通过诗篇寄托思念之情。最后,诗人以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厚谊,希望刘叔骥能与其他友人一起寄诗回应,共享文学之乐。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既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的友情,又通过对刘叔骥的描绘,体现了他对高雅生活的向往和对诗歌艺术的追求。

收录诗词(3728)

赵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 字:昌父
  • 号:章泉
  • 籍贯:郑州
  • 生卒年:1143年~1229年

相关古诗词

寄在伯三首后一首并示逸(其一)

出门欲寻岩,闻君已行舟。

川远不可涉,伫立空夷犹。

雨风既冥冥,离思复幽幽。

人生苟无别,安能成白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寄在伯三首后一首并示逸(其二)

君行日已远,我思日益长。

何物可谕此,山高水茫茫。

人生要有别,男儿志四方。

奈此老多感,况于朋友良。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寄在伯三首后一首并示逸(其三)

儿行欣得师,爷往愁欠友。

去爷勿惘然,得师知慰否。

有时频执经,无事莫多酒。

无谓数月程,秋风在回首。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寄孙子进昆仲

霜风入枯苇,客枕那能安。

起寻短灯檠,捐书复慵看。

缅思平生游,平陆多奔湍。

怀哉岂无人,荆吴路漫漫。

大孙行秘书,今古靡不观。

天文号隐奥,坐使十载殚。

溢而为文章,卷舒见波澜。

丞哉亦奇士,老不卑小官。

诗成太白豪,笑杀东野寒。

酒酣或看剑,肯为无鱼弹。

仪也节更苦,凛若谁能干。

譬之于草木,青松蔽春兰。

不愿太官赐,自爱苜蓿盘。

相携住荆溪,冥鸿渺云端。

酿泉饮佳客,采溪荐朝餐。

不负风月佳,始知天地宽。

我欲往从之,买船斩钓竿。

富春访严陵,吴淞觅张翰。

人生鲜如意,高趣况易阑。

君毋轻此乐,此乐非游般。

形式: 古风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