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郑国藩所作,名为《谢陈小豪先生赠仁言利溥纪念牌》。诗中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生活现象,表达了对陈小豪先生赠予的纪念牌的感激之情,并借此反思了社会治理与个人行为的道德意义。
首句“景公昔繁刑,市中有鬻踊”借用春秋时期齐景公滥施刑法的典故,引出市场中有人出售断足之物的荒诞景象,以此讽刺不合理的法律制度。接着,“为感晏子言,汤网三面纵”提到齐景公在晏子的劝谏下,放宽了刑罚,象征着适时调整政策的重要性。然后,“治典有重轻,所贵因时用”强调了法律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的观点。
“谲谏果何补,期会适巧中”则表达了对谏言效果的质疑,指出有时过分依赖形式化的建议可能不如实际行动有效。接下来,“吾友小豪子,援溺怀隐痛”转而赞美陈小豪先生,称其如同援救溺水者,深感内心的痛苦,体现了对陈先生品德的敬佩。
“系铃期解铃,铃解反吾颂”运用比喻手法,说明陈先生的善行如同解开问题的钥匙,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带来了赞美。最后,“雨露本天功,贪天虑惑众”提醒人们自然界的恩赐是上天的功劳,不应过度追求物质利益,以免迷惑众人。
“对此纪念物,聊借碧纱幪”表达了对陈先生赠物的珍视,将其视为珍贵的纪念。诗人在“持置香案前,晨夕伴清供”中,将纪念牌置于香案之上,每日早晚陪伴,以示对其品德的敬仰和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生活现象和比喻手法,深刻地探讨了社会治理、个人道德以及对他人善行的感激与纪念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社会正义和人性美好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