鸥波道人汉书叹

绛云楼中十万卷,鸥波道人汉书最珍奇。

晚以兼金归甬上,拟之江南国主挥泪别故姬。

周郎展卷三嗟咨,汉书卷首何无汉官仪。

周郎斯言岂独悼鸥波,身世百感盖纷披。

一归海虞再甬上,名节递降难言之。

平康故院争柳妓,晚来卖国同符契。

不独衣冠惭司隶,周郎掩卷刲羊祭。

何不补写平陵之歌吊翟义。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全祖望所作,名为《鸥波道人汉书叹》。全诗通过对“绛云楼”、“鸥波道人”、“汉书”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深刻反思和感慨。

首先,“绛云楼中十万卷,鸥波道人汉书最珍奇”,开篇即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在藏书丰富的绛云楼内,鸥波道人以其收藏的汉书最为珍贵。这不仅体现了鸥波道人对汉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也暗示了汉书在后世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晚以兼金归甬上,拟之江南国主挥泪别故姬”,通过比喻手法,将鸥波道人归隐甬上的行为比作江南国主离别旧爱,表达了鸥波道人对过往生活的不舍与怀念,同时也预示着其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周郎展卷三嗟咨,汉书卷首何无汉官仪”,此处借周瑜(周郎)展阅汉书时的感叹,揭示了汉书内容的缺失,暗示了历史的遗憾与不完整。同时,这也反映了对历史记载的批判与思考,即历史记录是否全面、公正。

“周郎斯言岂独悼鸥波,身世百感盖纷披”,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指出周郎的话不仅仅是对鸥波道人的哀悼,更是对自己身世百感交集的感慨,以及对历史、人生、命运的深刻反思。

“一归海虞再甬上,名节递降难言之”,描述了鸥波道人多次往返两地的生活轨迹,以及其名声与节操逐渐下降的过程,暗含了对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批评。

“平康故院争柳妓,晚来卖国同符契”,通过对比平康故院的柳妓与晚来的卖国者,揭示了道德败坏与国家危亡之间的关联,强调了个人行为对社会乃至国家的影响。

“不独衣冠惭司隶,周郎掩卷刲羊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以及对正义的呼唤。周郎掩卷而泣,不仅是对鸥波道人的哀悼,也是对自身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与悲愤。

最后,“何不补写平陵之歌吊翟义”,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呼吁人们应该反思历史,铭记英雄事迹,以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综上所述,《鸥波道人汉书叹》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性、道德等多个层面的洞察与反思,是一首具有深厚内涵的佳作。

收录诗词(798)

全祖望(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学者称谢山先生。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 字:绍衣
  • 号:谢山
  • 籍贯: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
  • 生卒年:1705-1755

相关古诗词

阿育王山晋松歌

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

遗鳞夜堕浙河东,遂成阿育王山之老松。

风饕雪酷一千七百载,取精酝灵良已浓。

忽然寒芒发古干,犹疑典午劫火青熊熊。

桃源桃不见,栗里栗已空。

兰亭之兰成荒丛,谁似兹松长葱葱。

何人附会梵力雄,谓是刘郎舍利著芳踪。

应笑刘郎故物迁播如转蓬,而今雁鼎祗合谩村童。

岿然老松乃神物,岂关八万四千塔影所昭融。

梨洲老人夸智果,倘校资格那得同。

诸君且和我,叉手松下哦长风。

八叉未竟惊涛出,松花散落光蔚蔚。

想为诗人曜渴笔,我诗便与老松双突兀。

形式: 古风

东钝轩

蓬庐墓版出梨洲,名德由来甲甬勾。

谁与使君振清白,应怜公子最风流。

滇黔秦楚题名遍,水墨烟云秃笔收。

祗有一端成缺憾,醉乡茅土不封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双湖竹枝词(其一)

侬家日月湖边住。题过杨枝又橘枝。

惭愧庆丰新乐府,谁教传遍冶春词。

形式: 词牌: 竹枝

双湖竹枝词(其二)

广生堤放唱溪娃。大阪秧田曲子嘉。

蓦地清风吹别谱,一声声是浪淘沙。

形式: 词牌: 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