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母亲病重,儿子邵永龄为了救治母亲,不惜割下自己大腿之肉以调制膳食的故事。诗中充满了对邵永龄孝行的赞美和对母爱的深切感慨。首句“慈母病沉绵,淹淹值暮年”描绘了母亲病重,正值晚年的情景,流露出对生命的无奈与哀伤。接着,“精神俱已耗,药石苦难痊”则表达了母亲病情严重,治疗困难的境况。邵永龄为了母亲的健康,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割股调膳,这一行为在诗中被赞为“割股时调膳”,体现了其深厚的家庭情感和孝道精神。夜晚,他焚香祈祷,向天呼吁,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这份虔诚之心令人动容。最后一句“此心诚可重,不愧世人传”是对邵永龄孝行的高度评价,认为他的行为值得被后人铭记和传颂,体现了对孝道的推崇和对美好品德的赞扬。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人物行为的赞美,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孝道的重视和对美德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