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之水歌

河中之水流迢迢,洛阳女儿名娇娆。

娇娆十三称绝色,十四怀春未可挑。

才梳堕髻即殊众,怕逐时人斗小腰。

学成织锦机犹涩,解度新声瑟懒调。

日出采桑城东路,路傍桃李花飘姚。

左手提笼丝作系,右手攀花折其条。

国卿下装不复顾,使君五马徒相邀。

董家高楼一百尺,归来谁见倚逍遥。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萧]韵

鉴赏

这首《河中之水歌》描绘了一位洛阳少女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

首先,诗人以“河中之水流迢迢”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悠长而宁静的场景之中,仿佛能听到河水潺潺流淌的声音,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郁氛围。接着,“洛阳女儿名娇娆”,点明了主角的身份和美貌,她十三岁便已称得上绝色,十四岁时正值青春萌动,却还未到可以随意选择伴侣的年纪。这种对青春的微妙把握,让人感受到少女内心的矛盾与期待。

“才梳堕髻即殊众,怕逐时人斗小腰”,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少女的独特气质和对美的追求。她不随波逐流,拒绝为了迎合他人的审美标准而牺牲自己的健康,展现出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

“学成织锦机犹涩,解度新声瑟懒调”,这两句则转而描绘少女在技艺上的追求与努力。她虽然学习织锦,但技艺尚显生涩,弹奏新曲时也显得有些懒散。这既表现了少女的多才多艺,又暗示了她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断探索与成长。

“日出采桑城东路,路傍桃李花飘姚”,描绘了少女日常生活的片段——清晨在城东路上采摘桑叶,路边的桃李花开得正盛,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少女勤劳的一面,也借自然之美衬托出她的青春活力。

“左手提笼丝作系,右手攀花折其条”,进一步展示了少女在劳动中的灵巧与细致,她一边提着装满桑叶的篮子,一边折下花朵,动作流畅而优雅。

“国卿下装不复顾,使君五马徒相邀”,这两句写出了少女面对权贵的追求时的态度。她并不为外在的荣华所动,而是坚守自我,不轻易被外界诱惑所影响。

最后,“董家高楼一百尺,归来谁见倚逍遥”,以董家高楼作为背景,象征着少女内心世界的广阔与自由。即使在繁华与喧嚣之中,她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快乐。

整首诗通过对洛阳少女生活点滴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她独特的个性、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坚持,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一些风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深度和感染力的作品。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郡斋同元美赋得阴字

漳之浔,大陆阴。天落落,日骎骎。谁为郡,此滞淫。

君在坐,倍萧森。嗟波及,邈陆沈。酌我酒,听长吟。

秋无色,风雨深。山欲出,薜萝侵。泪相视,卧独临。

沧海梦,白云心。来何处,别至今。重握手,一知音。

孤城夜,枫树林。漂短发,问抽簪。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效阮公(其一)

太清孔阳,元气絪缊。灵曜悬鉴,列宿垂文。

威凤振羽,神龙作鳞。蕙兰幽郁,松桂轮囷。

形式: 四言诗

效阮公(其二)

日照月临,天高气清。金支秀华,羽林翠旌。

六驾龙秋,四牡鸾鸣。濯缨云汉,晞发增城。

形式: 四言诗 押[庚]韵

录别(其一)

悠悠念往路,离别从此长。

何以酬明德,携手归故乡。

良时不须臾,且复各盈觞。

仰视日月驰,千载互相望。

浮云难独留,游子暮彷徨。

绸缪踰皓首,风波忽一方。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