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为张安国赋

池馆春归,帘栊昼静,清漏移箭。

山下孤城,水边翠竹,鶗鴂声千转。

记得年时,绮窗人去,尚有唾茸遗线。

照珠筵、歌檀舞扇,寂寞旧家排遍。

青云赋客,多情多病,西掖桐阴满院。

飞絮随风,马头月在,翡翠帷空卷。

平湖烟远,斜桥雨暗,欲寄短书双燕。

算犹忆、兰房画烛,醉时共剪。

形式: 词牌: 永遇乐

翻译

春天离去,馆舍安静,漏壶中的刻箭悄然移动。
山脚下孤零零的城市,水边翠绿的竹林,杜鹃鸟鸣叫千回百转。
回忆起那时,窗边的人已离去,还留下丝线和唾沫的痕迹。
曾经的繁华宴席上,歌声、檀香和舞蹈扇子都显得寂寞,旧日的排场一一展现。
那些在朝廷任职的文人,多愁善感又体弱多病,西掖院的桐树阴凉洒满庭院。
风吹柳絮,月映马头,翡翠色的帷幕空荡荡地卷起。
远处湖面烟雾弥漫,斜桥上细雨蒙蒙,想托付信鸽传递书信。
算起来,还记得我们一起在兰房中,对画烛而醉,共剪烛花的时光。

注释

漏移箭:漏壶中的刻箭移动,表示时间流逝。
绮窗:装饰华丽的窗户。
唾茸遗线:残留的丝线,可能指衣物上的线头。
歌檀舞扇:歌舞场景中的道具。
西掖:古代官署名,这里指朝廷。
翡翠帷:绿色的帷幕。
短书:简短的书信。
兰房画烛:精致的闺房和明亮的蜡烛。

鉴赏

这首《永遇乐·为张安国赋》是宋代词人韩元吉的作品,描绘了春天归去、馆舍寂静的场景。"池馆春归,帘栊昼静,清漏移箭"三句,通过描绘漏壶滴水声和白日的宁静,渲染出一种闲适而略带寂寥的气氛。接着,词人以"山下孤城,水边翠竹,鶗鴂声千转",借孤城、翠竹和鸟鸣,勾勒出一幅山水画卷,暗示时光流转。

"记得年时,绮窗人去,尚有唾茸遗线"回忆起往昔欢聚时的情景,女子的痕迹犹存,增添了怀旧之情。"照珠筵、歌檀舞扇,寂寞旧家排遍"进一步描绘了昔日热闹的宴席与如今的冷清对比,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上片后半部分转向抒发词人的内心世界,"青云赋客,多情多病,西掖桐阴满院",表达了自己仕途上的落寞和身体的疲惫,寓情于景。"飞絮随风,马头月在,翡翠帷空卷",借景抒怀,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下片继续深化情感,"平湖烟远,斜桥雨暗,欲寄短书双燕"借燕子传递书信,寄托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最后两句"算犹忆、兰房画烛,醉时共剪",再次回味往昔与佳人共度的美好时光,以酒醉中的剪烛情景收束,余韵悠长。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春天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词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现实境遇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686)

韩元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词多抒发山林情趣,如〔柳梢青〕"云淡秋云"、〔贺新郎〕"病起情怀恶"等。著有《涧泉集》、《涧泉日记》、《南涧甲乙稿》、《南涧诗余》。存词80余首

  • 字:无咎
  • 号:南涧
  • 籍贯: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
  • 生卒年:1118~1187

相关古诗词

好事近(其二)郑德与家留饮

秋意满芙蓉,红映小园丛竹。

风里凤箫声扬,有新妆明玉。

诗翁相对两悠然,一醉绕黄菊。

目尽晚山横处,共修眉争绿。

形式: 词牌: 好事近

好事近(其一)辛幼安席上

华屋翠云深,云外晚山千叠。

眼底无穷春事,对杨枝桃叶。

老来沈醉为花狂,霜鬓未须镊。

几许夜阑清梦,任翻成胡蝶。

形式: 词牌: 好事近

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形式: 词牌: 好事近

江神子/江城子(其二)金山会饮

金银楼阁认蓬莱。晓烟开。上崔嵬。

风引孤帆,谁道却船回。

鹏翼倚天鳌背稳,惊浪起,雪成堆。

翩翩黄鹤为谁来。醉持杯。共徘徊。

四面江声,脚底隐晴雷。

织女机头凭借问,何处更、有琼台。

形式: 词牌: 江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