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阆苑花飞”开篇,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哀伤的氛围。诗人借“阆苑花飞”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与无奈。接下来,“仙家谁为不长春”,提出疑问,似乎在探寻为何美好的事物不能永恒存在。随后,诗人通过“碧桃带雨愁如故,玉树含烟怅自新”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界的哀愁与变化,碧桃带雨,玉树含烟,皆是自然界中不可抗拒的变迁,它们虽有愁绪,却也各自适应着新的环境。
“三万六千虽有算,百年双老几何人”,这两句将自然界的短暂与人类生命的有限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时间无情的深刻思考。最后,“那堪夙愿都无是,阆苑花飞可怆神”,诗人直抒胸臆,感叹即使有美好的愿望也无法实现,阆苑花飞的景象令人悲痛欲绝,情感真挚而强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人生、时间、愿望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悼。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意味,体现了明代诗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