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

五年元日只流离,楚俗今年事事非。

后饮屠苏惊已老,长乘舴艋竟安归。

携家作客真无策,学道刳心却自违。

汀草岸花知节序,一身千恨独沾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五年春节我四处漂泊,今年楚地风俗全然不同。
喝下屠苏酒后才惊觉自己已老,长久以来乘小舟不知何处是归途。
带着家人四处为客,实在没有良策,修行佛法却违背了本心。
水边草岸知晓时节变换,我一身满载愁苦,独自泪湿衣襟。

注释

五年:过去五年。
元日:春节。
流离:漂泊不定。
楚俗:楚地风俗。
事事非:一切都不一样。
屠苏:古代习俗中新年饮的药酒。
惊已老:猛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老去。
舴艋:小船。
安归:何处归宿。
携家:带着家人。
作客:四处流浪。
无策:束手无策。
刳心:修行佛法时去除杂念。
自违:违背内心。
汀草岸花:水边草木。
知节序:懂得季节变化。
一身千恨:满身愁苦。
独沾衣:独自泪湿衣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在动荡岁月中度过元日(春节)时所作,表达了他流离失所、世事变迁的感慨。首句“五年元日只流离”直接揭示了诗人五年来的生活状态,充满了漂泊不定的苦涩。次句“楚俗今年事事非”暗示了家乡风俗的改变和现实的不如意。

“后饮屠苏惊已老”描绘了诗人饮下新年习俗的屠苏酒,却因时光流逝而惊觉自己已老去,流露出对岁月无情的感叹。“长乘舴艋竟安归”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无处安身,只能常年乘舟漂泊的无奈。

“携家作客真无策”写出了诗人带着家人四处流浪,感到束手无策的困境。“学道刳心却自违”则反映了诗人试图通过修道来寻求心灵寄托,但现实生活的艰难又使这种愿望难以实现,内心矛盾重重。

最后两句“汀草岸花知节序,一身千恨独沾衣”,以汀草岸花的自然更替,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尽的哀愁,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面对生活变迁的深深哀伤和无奈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朴素,展现了陈与义在战乱年代的个人命运与社会动荡交织的复杂心境。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六月六日夜

蕴隆岂不坏,凉气亦徐还。

独立清夜半,疏星苍桧间。

晦明莽相代,天地本长闲。

四顾何寥落,微风时动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友人惠石两峰巉然取杜子美玉山高并两峰寒之句名曰小玉山

旧喜看书今不看,且留双眼向孱颜。

从来作梦大槐国,此去藏身小玉山。

暮霭朝曦一生了,高天厚地两峰闲。

九华诗句喧寰宇,细比真形伯仲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心老久许为作画未果以诗督之

布衲王摩诘,禅馀寄笔端。

试将能事迫,肯作画工难。

秋入无声句,山连欲雨寒。

平生梦想处,奉乞小巑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无题

六经在天如日月,万事随时更故新。

江南丞相浮云坏,洛下先生宰木春。

孟喜何妨改师法,京房底处有门人。

旧喜读书今懒读,焚香阅世了闲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