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感时》,由晚清至近现代初的诗人许南英所作。诗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
诗开篇即以“此身无百年,此名足千古”两句,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名声的永恒之间的对比,引出对人生意义的探讨。接着,“嗟嗟时世人,役役何其苦!”一句,感叹于世人的忙碌与辛劳,却往往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迷失自我,陷入无尽的劳碌之中。
随后,诗人通过“既已美田庐,亦复荣簪组。妻妾列鸳鸯,童仆豢狼虎。”描绘了一幅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充满矛盾的生活图景。一方面,人们拥有舒适的住所、显赫的地位、和睦的家庭,但另一方面,他们却不得不面对内心的空虚、道德的沦丧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这种表面上的繁荣与内在的痛苦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
“顾盼亦足豪,乡邻谁与偶?”一句进一步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独感,即使在看似繁华的生活中,也难以找到真正的知音或共鸣。这种孤独感不仅限于个人层面,也反映了社会整体的疏离与冷漠。
最后,“以此为盛名,其实亦何取!”诗人对功名富贵的价值提出了质疑,指出这些外在的成就并不能真正带来内心的满足与幸福。他以“海上无金丹,肉皮囊易腐。功名富贵身,北邙一抔土?”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物质财富与名誉最终都将归于尘土,无法永恒。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子女教育的担忧,指出如果子女愚昧无知,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困扰,还可能因自己的错误而损害家族名誉。“生儿永令名,翻以玷父祖。”这一句表达了对后代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家族荣誉的珍视。
“人各有此忧,胡不以德补?”诗人在此提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忧虑,但可以通过提升个人品德来弥补这些忧虑。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呼吁,也是对社会道德风气的期待。
综上所述,《感时》一诗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感知和对人性本质的深刻理解。诗中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