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妇歌

陈君手持烈妇碑,劝我为作烈妇歌。

人生自古孰无死,烈妇之死名不磨。

本是东沧小家女,粉黛不施眉自妩。

父怜母惜忍违离,纳婿于家半年许。

阿爷从军气颇粗,欲杀不义奔京都。

手持芒刃机不密,身落祸坑家乃屠。

绣衣郎君元帅子,少年绝爱倾城美。

愿言携手与同归,即免枭首尸诸市。

郎君满屋堆黄金,安知难买烈妇心。

耳边言逐飘风过,腹内怨含沧海深。

骂声不绝郎君怒,马上挥刀斫头去。

双鸾羞对青铜镜,全家甘赴黄泉路。

娟娟肌体娇如雪,烈烈肝肠坚似铁。

一团冤血注娄江,至今流水声呜咽。

男儿读书峨冠巾,偷生或忍忘君亲。

奴颜婢膝曳朱紫,得不愧此裙钗人。

呜呼,得不愧此裙钗人!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烈妇歌》由元末明初的诗人谢应芳所作,通过描述一位女子在面对家庭不幸和道德抉择时的英勇行为,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坚韧与牺牲精神。

诗歌开篇以“陈君手持烈妇碑”引入,点明了故事的背景与主题。接着,诗人以“人生自古孰无死,烈妇之死名不磨”两句,强调了生命终将面对死亡,而烈妇的牺牲却能永载史册,留下不朽的名声。

随后,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出身平凡的女子,她虽未施粉黛,但眉眼之间自有妩媚之态。父亲因军务离家,女子为了家族的安宁,忍痛接纳了上门提亲的郎君。然而,命运多舛,父亲因军中不慎被敌所害,家中遭遇灭顶之灾。在此背景下,郎君虽富有,却无法理解女子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女子面对郎君的误解与愤怒,选择了以骂声回应,最终在愤怒之下,郎君拔刀相向。女子不甘屈辱,选择与家人一同赴死,以示对道德与尊严的坚守。其肌肤如雪,肝肠似铁,冤血洒满娄江,至今仍令流水哀鸣。

最后,诗人发出感慨:“男儿读书峨冠巾,偷生或忍忘君亲。奴颜婢膝曳朱紫,得不愧此裙钗人。”通过对比男子与女子在面对生死、道德抉择时的不同表现,表达了对女子高尚情操的敬仰与赞美,同时也对男子的软弱与背叛进行了批评。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叙事与深刻的情感表达,不仅展现了烈妇的英勇与牺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与人性的复杂性。

收录诗词(273)

谢应芳(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 字:子兰
  • 号:龟巢
  • 籍贯:常州武进(今属江苏)
  • 生卒年:1295~1392

相关古诗词

顾仲瑛避地嘉兴几二年闻回昆山往不见遇作诗寄之末章兼简白西长老二首(其一)

细雨清明日,扁舟过玉山。

传书元有误,飞鸟竟无还。

芳草萋萋碧,落花点点斑。

题名墙外竹,黄鸟正间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顾仲瑛避地嘉兴几二年闻回昆山往不见遇作诗寄之末章兼简白西长老二首(其二)

客来常问信,书去半沈浮。

两度黄梅雨,相思白发秋。

樵渔今短笠,山水古长洲。

寄语天宁老,龟巢赋咏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和陆宗鲁韵赠夏师鲁

日斛葡萄剩有馀,一官不换只閒居。

窗含烟气虞山近,门掩秋声栗树疏。

鸿雁去来知几度,鸡虫得失竟何如!

丈夫高盖非无日,聊遣閒情赋《子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昆山陈伯康筑亭山巅杨边梅过之题曰玉山高处且为赋诗命郭羲仲刘景仪及余和之

神仙中人铁笛老,爱尔玉山双眼青。

玉山高处拄手杖,铁笛醉时围内屏。

天生丹穴凤为石,东望黑洋鲲出溟。

人杰地灵风物美,绝胜西蜀子云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