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年年塞下丁,长作出塞兵。
自从冒顿强,官筑遮虏城。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残酷现实和军人的不易,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于长期边疆冲突的无奈与感慨。首句“年年塞下丁”指出每年的征兵行动是如此频繁且普遍,而“长作出塞兵”则揭示了这些士兵们长时间地在边塞之外执行任务,远离家乡。
中间两句“自从冒顿强,官筑遮虏城”提及的是历史上匈奴首领冒顿的崛起与其后的军事对峙。冒顿是公元前3世纪活跃在中国北方边疆的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著称,导致中原王朝不得不加强边防,筑城以遮挡匈奴南下的势力。
整体而言,这两句诗通过历史事件,展示了边塞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以及这种冲突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边疆战事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以及筑城所承载的防御与隔绝之意。
元稹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才华横溢而闻名,这首诗则展现了他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感受。
不详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筑城须努力,城高遮得贼。
但恐贼路多,有城遮不得。
丁口传父言,莫问城坚不。
平城被虏围,汉斸城墙走。
因兹请休和,虏往骑来过。
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
筑城安敢烦,愿听丁一言。
请筑鸿胪寺,兼愁虏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