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阻风宿僧寺

远山苍苍林木幽,林深山暮行人愁。

灯光远引得萧寺,如倦鸟获高枝投。

僧衣一两性朴率,略诘居里邀相留。

横扉置榻甫离地,析薪整粥不满瓯。

中宵辗转终不适,破棂败箨风飕飕。

我行江上已半月,挂帆欲往阻石尤。

今朝天气快晴美,策蹇来看金陵秋。

无端失路此间宿,万事真怪非人谋。

寺钟渐歌曙鸦起,草草漱盥还登楼。

对面正见钟阜树,来路却背青溪头。

依然揽衣出门去,留有馀恋劳回眸。

日光到地至江口,孤蓬移待芦花洲。

长年迎噪告风便,登舟火急开中流。

风声耳后倏浩浩,身世依旧鱼龙浮。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黄景仁在江口被风阻滞,不得不在僧寺过夜的经历。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的交融。

首句“远山苍苍林木幽”,描绘出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远处的山峦苍翠,林木茂密,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接着“林深山暮行人愁”一句,将这种氛围与行人的心理状态联系起来,表现了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孤独与忧愁。

“灯光远引得萧寺,如倦鸟获高枝投”运用比喻手法,将远处的灯光比作引导归巢的灯火,将行人比作疲惫的鸟儿找到了栖息之所,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在旅途中的渴望与满足。

“僧衣一两性朴率,略诘居里邀相留”描绘了僧人的朴素与热情,他们以简朴的生活方式和诚挚的态度接待了诗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和谐。

接下来的几句“横扉置榻甫离地,析薪整粥不满瓯”、“中宵辗转终不适,破棂败箨风飕飕”则描述了诗人夜宿僧寺的不适应与内心的挣扎,以及外界环境的冷酷。

“我行江上已半月,挂帆欲往阻石尤”表达了诗人长时间漂泊的艰辛与对前方未知的担忧。“今朝天气快晴美,策蹇来看金陵秋”则是对突然转好的天气的喜悦,以及对即将见到金陵美景的期待。

“无端失路此间宿,万事真怪非人谋”流露出诗人对命运的无奈与感慨,即使在意外的地方停留,也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奇妙。

“寺钟渐歌曙鸦起,草草漱盥还登楼”描绘了清晨的景象,钟声响起,乌鸦飞起,诗人匆匆洗漱后再次登楼,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对面正见钟阜树,来路却背青溪头”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旅程的回顾与对眼前景色的新奇感受。

“依然揽衣出门去,留有馀恋劳回眸”表达了诗人离开时的不舍与对僧寺的眷恋。

最后,“日光到地至江口,孤蓬移待芦花洲”描绘了诗人继续前行的场景,日光照耀大地,船只停靠在芦花洲旁,预示着新的旅程即将开始。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与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三月十六日

三月十六天晴和,千帆争溜齐唱歌。

中流忽然怒飙作,天吴驾浪阳侯波。

回樯一退五十里,自采石至芝麻河。

阴云如掌倏布密,恍惚涛头走灵物。

舵楼屏息不敢言,眼看前舟后舟没。

号呼未毕声俱沈,良久篷窗或浮出。

我舟著岸如有神,楼橹漂裂人犹存。

须臾雨过天墨色,事定清泪翻沾巾。

嗟我何为亦挺险,脱有不测无此身。

转笑适来呼吸顷,正襟危坐亦欺人。

形式: 古风

夏夜

阑风伏雨吹十日,作此酷暑如蒸燖。

树阴不肯动毫末,月出照面黄于金。

江城如耳江气湿,万派涛声静中合。

夜深鸡犬寂无闻,起舞悲歌继之泣。

辜负鸢肩火色人,侯门衬襶百酸辛。

绝忆水云空阔处,夜凉垂钓蠡湖滨。

形式: 古风

梁山夜泊

寂寞溪山百战经,平沙洲际暮云停。

天门夜色莽摇动,巫峡江流歘杳冥。

戍重鸠兹通楚塞,镇严姑孰望新亭。

隔篱芦管休呜咽,恐有潜蛟带雨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偶成

破浪乘风万里游,早时落魄更离忧。

邯郸洒泪轻邹季,邺下蜚声愧应刘。

白首知交贫好在,朱门箫管暮偏愁。

卧龙跃马终黄土,谁道狂歌非远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