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朝憎莺百啭,夜妒燕双栖。
不惯经春别,谁知到晓啼。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杂曲歌辞(其一)·闺怨词》,表达了妇女对丈夫外出征战而自己留守家中独自度日的思念和愁绪。诗中的“朝憎莺百啭,夜妒燕双栖”生动地描绘了妇人对室内生活的不满与对外界自由飞翔的鸟儿产生的羡慕之情。“不惯经春别,谁知到晓啼”则表达了对长久分别和清晨孤独泪水的无奈。整首诗通过精致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古代妇女内心世界的微妙和复杂。
不详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珠箔笼寒月,纱窗背晓灯。
夜来巾上泪,一半是春冰。
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
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