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邓子益黄树之作依韵奉答

客愁如浮云,沓至不可扫。

日闻寇盗急,战士何草草。

岂无鹰扬勇,未奋鼠穴捣。

经年数避地,贵贱沦丑好。

嗟嗟邓孝廉,尽室窜鸟道。

天寒拾橡栗,日晏揽蘋藻。

头额谢焦烂,裳衣剧颠倒。

百年侍郎宅,故物粲可宝。

烈焰白昼飞,伊谁得探讨。

庭前花竹区,漫与瓦砾槁。

昨投柘黄村,母子慎完保。

低头狎樵牧,徒跣接猺獠。

昼行岩下蹊,夕宿溪上岛。

荒山少邻并,木石藉围堡。

春阴蛇虺出,簸荡汨行潦。

鹰鹯苦未击,云霓蔽晴昊。

平生忠义槩,知子是素抱。

惊承黄树作,再诵豁忧恼。

东归定何日,漂泊伤潦倒。

正士惧摧残,如何问穹昊。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战乱时期客居他乡的困苦与无奈,以及对友人邓子益的同情和对其坚毅精神的赞赏。诗人运用比喻,将客愁比作无法扫除的浮云,表达了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他感叹战士们在紧急情况下匆匆应战,而自己虽有勇猛之志,却未能直接参与战斗,只能辗转躲避,身份贵贱也随之颠倒。

邓孝廉全家逃难,生活艰辛,不得不在野外拾取橡栗和水草为食,甚至头额受伤,衣衫褴褛。诗人提及邓宅昔日的繁华,如今只剩下烈焰焚烧的废墟,与庭前花竹的凋零形成鲜明对比。他们流离失所,暂避柘黄村,与樵夫牧童为伍,过着艰难的生活。

诗中表达了对邓子益忠诚义气的认可,他的坚毅让诗人感到宽慰,但同时也担忧他的未来。诗人感慨自己漂泊不定,担心正直之士会遭受摧残,对未知的命运发出疑问。整首诗情感深沉,展现了战乱年代人们生活的苦难和对和平的渴望。

收录诗词(2515)

刘崧(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答曾同升见语

沿崖入深谷,群木罗秋阴。

泉响一何幽,岩栖有鸣琴。

已欣人迹遥,恒恐尘虑侵。

愿持白云操,一写高世心。

骅骝厄盐车,局促上峻坂。

长鸣悲风生,惜此白日晚。

时哉一纵辔,造父未能挽。

荡荡轶浮埃,天门望中远。

形式: 古风

凶年民有弃子于江者诗以寄哀

骨肉岂不亲,无食难为恩。

抱子弃水中,哭声吐复吞。

母饥骨髓枯,儿饥眼眶出。

终然两存难,何以共忧恤。

岁月不相贷,恩爱从此分。

我死尚可忍,儿啼那复闻。

儿啼那复闻,江水流浩浩。

不忍回视之,衔悲入秋草。

形式: 古风

送孙景贤归江东

客有敬亭思,春愁何渺然。

谢公楼前月,已照江西船。

船头花乱飞,酾酒发鸣鼓。

四顾不成欢,悲歌泪如雨。

壮游南海上,曾著从事衫。

骢马青连钱,驰突开巉岩。

南归阻寇乱,寄食赣江侧。

多谢尚书公,看客好颜色。

高筵列绮馔,宾客如流云。

舞剑万人却,谈兵四座闻。

年华逐流水,五见杨柳绿。

夜夜梦故山,浮云满岩曲。

兹行未可住,却望江东还。

人散井邑空,鸟啼烟树间。

殷勤候高堂,次第访邻里。

山栗与木瓜,离离照烟紫。

放舟弄明月,蹑屐凌紫微。

春风久相待,吹老薜萝衣。

南平三月暮,惆怅忽成别。

把臂重论心,知君有奇节。

东游我所愿,远作秋风期。

却携采石酒,高咏敬亭诗。

形式: 古风

送萧一诚赴万安教谕

闻君戒行装,去领万安学。

征舸已载书,离筵更行酌。

春还野色迥,日入川光薄。

悠悠水上凫,矫矫天际鹤。

寇垒尚连戈,边防正鸣柝。

千村少烟火,百里到县郭。

古来重庠序,乱后馀殿阁。

绿野一榛芜,青衿半荒落。

师承岂无待,教立将有托。

山水舜祠深,端期听韶作。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