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其十)蛮子朝

西南六诏有遗种,僻在荒陬路寻壅。

部落支离君长贱,比诸夷狄为幽冗。

犬戎彊盛频侵削,降有愤心战无勇。

夜防抄盗保深山,朝望烟尘上高冢。

鸟道绳桥来款附,非因慕化因危悚。

清平官系金呿嵯,求天叩地持双珙。

益州大将韦令公,顷实遭时定汧陇。

自居剧镇无他绩,幸得蛮来固恩宠。

为蛮开道引蛮朝,迎蛮送蛮常继踵。

天子临轩四方贺,朝廷无事唯端拱。

漏天走马春雨寒,泸水飞蛇瘴烟重。

椎头丑类除忧患,尰足役夫劳汹涌。

匈奴互市岁不供,云蛮通好辔长駷。

戎王养马渐多年,南人耗悴西人恐。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肿]韵

翻译

西南六诏遗留的部落后裔,偏僻地存在于荒远之地,道路难寻。
部落支离破碎,首领地位卑微,与外族相比更显低微冗余。
犬戎势力强盛,频繁侵扰削减他们的领地,人们虽有不满之心却缺乏战斗勇气。
夜晚防备盗贼躲进深山,清晨则眺望战争的烽烟从高冢升起。
他们通过险峻的鸟道和绳桥前来归顺,并非仰慕教化而是出于恐惧。
清平官佩戴着金饰,向天地祈求持双珙以示忠诚。
益州大将韦令公,适时掌控了汧陇地区,实为一时之选。
他坐镇重镇并无其他显著功绩,幸运的是因招抚蛮族而稳固了皇恩。
为蛮族开辟道路引领他们朝见,迎来送往接连不断。
皇帝亲临殿堂,四方庆贺,朝廷无事,唯有保持庄重。
春雨中驰马于漏天之地,寒冷难耐;泸水之上毒蛇飞舞,瘴气浓重。
除去那些丑恶的敌人消除忧患,疲惫的士兵们在汹涌中辛劳。
与匈奴的贸易年年短缺,与云蛮的友好关系也难以长久,束缚时常松弛。
戎王蓄养战马已多年,南方人民因此憔悴,西方人民则感到恐惧。

注释

西南六诏:唐朝时期对今天云南地区六个彝族、白族先民政权的总称。
遗种:遗留下来的部落后裔。
荒陬:荒远的地方。
路寻壅:道路难以寻找,堵塞。
部落支离:部落分散,不完整。
君长贱:首领地位低下。
比诸夷狄为幽冗:与其他外族相比显得更加低微冗余。
犬戎:古代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泛称,这里可能特指某个侵扰的民族。
侵削:侵犯并削弱。
夜防抄盗:夜间防范盗贼侵扰。
保深山:躲在深山中避难。
朝望烟尘:早晨看到战争的烟尘。
高冢:高的坟墓,可能指瞭望台或战略高地。
鸟道绳桥:形容极其险峻难以通行的道路。
款附:诚心归顺。
慕化:仰慕教化。
危悚:因恐惧而归顺。
清平官:南诏国的高级官员。
金呿嵯:金饰的帽子,表示官位尊贵。
双珙:成对的玉器,用于祭祀或朝见时手持,表示恭敬。
益州大将韦令公:唐朝名将韦皋,曾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封南康郡王,令公是对他的尊称。
顷实遭时:适时,恰逢其时。
定汧陇:平定了汧陇地区。
剧镇:重要的军事要塞或重镇。
无他绩:没有其他特别的功绩。
幸得蛮来:幸运的是招抚了蛮族。
固恩宠:巩固了皇帝的恩宠。
开道:开辟道路。
引蛮朝:引导蛮族朝见唐朝皇帝。
迎蛮送蛮:迎接和送别蛮族使者或首领。
继踵:连续不断,接踵而至。
天子临轩:皇帝亲临殿堂。
四方贺:四方来朝,庆祝。
无事:没有纷争或战事。
端拱:保持庄重,无为而治。
漏天:形容雨多如天漏,此处指春雨连绵。
泸水:可能指金沙江或澜沧江等流经云南的河流。
飞蛇:形容泸水毒蛇众多,或指特殊的天气现象。
瘴烟:热带或亚热带山区因湿热而产生的有害雾气。
椎头丑类:形容敌人粗鄙丑陋。
尰足役夫:脚肿的劳役者,形容士兵或劳工的艰辛。
劳汹涌:在汹涌的环境中辛勤劳作。
匈奴互市: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贸易。
岁不供:年年供应不足。
云蛮:可能指云南地区的蛮族。
通好:保持友好关系。
辔长駷:比喻关系时紧时松,不稳定。
戎王:指某个少数民族的首领。
南人耗悴:南方人民因战争和负担变得憔悴。
西人恐:西方(可能指更西边的唐朝领土)人民感到恐惧。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生活的诗,通过对西南边疆蛮族生活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边疆稳定和民族融合的关注。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是由元稹所作《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中的第十首,名为“蛮子朝”。

开篇“西南六诏有遗种,僻在荒陬路寻壅”两句,描绘了边疆地区遗留下来的少数民族,他们居住在偏远的山区,生活艰苦。接着,“部落支离君长贱,比诸夷狄为幽冗”进一步表明这些民族分散且地位较低,与中原文明相比显得遥远而不为人知。

“犬戎彊盛频侵削,降有愤心战无勇”两句,写出了边疆地区经常遭受外来侵扰的困境,民族之间的冲突与战争。诗人通过“夜防抄盗保深山,朝望烟尘上高冢”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为了安全而采取的防御措施。

随后的“鸟道绳桥来款附,非因慕化因危悚”则是写蛮族人民对于中原文化的向往以及出于自保的考虑与中央王朝建立联系。紧接着,“清平官系金呿嵯,求天叩地持双珙”描绘了边疆官吏的形象,他们在维护地方秩序和民族关系上所扮演的角色。

“益州大将韦令公,顷实遭时定汧陇。自居剧镇无他绩,幸得蛮来固恩宠”几句,提到了历史上的某位将领韦令公,他在边疆地区稳定了局势,虽然个人没有其他显赫的战功,但因得到蛮族的归顺而获得朝廷的恩宠。

“为蛮开道引蛮朝,迎蛮送蛮常继踵”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边疆民族融合的期望,以及中央王朝对这些民族的接纳与管理。紧接着,“天子临轩四方贺,朝廷无事唯端拱”描绘了一种理想中的和谐景象:皇帝在殿上接受四面八方的祝贺,朝廷内外太平无事。

“漏天走马春雨寒,泸水飞蛇瘴烟重。椎头丑类除忧患,尰足役夫劳汹涌”几句,则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边疆地区的艰苦与蛮族人民的辛勤劳作。

最后,“匈奴互市岁不供,云蛮通好辔长駷。戎王养马渐多年,南人耗悴西人恐”几句,描绘了边疆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及对外族的戒备状态,以及对于和平局面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蛮族生活的细腻刻画,以及对中原文化与边疆民族关系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边疆稳定、民族融合的深切关怀。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其十一)缚戎人

边头大将差健卒,入抄禽生快于鹘。

但逢赪面即捉来,半是边人半戎羯。

大将论功重多级,捷书飞奏何超忽。

圣朝不杀谐至仁,远送炎方示微罚。

万里虚劳肉食费,连头尽被毡裘暍。

华裀重席卧腥臊,病犬愁鸪声咽嗢。

中有一人能汉语,自言家本长城窟。

少年随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没。

天宝未乱犹数载,狼星四角光蓬勃。

中原祸作边防危,果有豺狼四来伐。

蕃马臕成正翘健,蕃兵肉饱争唐突。

烟尘乱起无亭燧,主帅惊跳弃旄钺。

半夜城摧鹅雁鸣,妻啼子叫曾不歇。

阴森神庙未敢依,脆薄河冰安可越。

荆棘深处共潜身,前困蒺藜后臲卼。

平明蕃骑四面走,古墓深林尽株榾。

少壮为俘头被髡,老翁留居足多刖。

乌鸢满野尸狼藉,楼榭成灰墙突兀。

暗水溅溅入旧池,平沙漫漫铺明月。

戎王遣将来安慰,口不敢言心咄咄。

供进腋腋御叱般,岂料穹庐拣肥腯。

五六十年消息绝,中间盟会又猖獗。

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

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

常教孙子学乡音,犹话平时好城阙。

老者傥尽少者壮,生长蕃中似蕃悖。

不知祖父皆汉民,便恐为蕃心矻矻。

缘边饱喂十万众,何不齐驱一时发。

年年但捉两三人,精卫衔芦塞溟渤。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月]韵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其八)骠国乐

骠之乐器头象驼,音声不合十二和。

促舞跳趫筋节硬,繁辞变乱名字讹。

千弹万唱皆咽咽,左旋右转空傞傞。

俯地呼天终不会,曲成调变当如何。

德宗深意在柔远,笙镛不御停娇娥。

史馆书为朝贡传,太常编入鞮靺科。

古时陶尧作天子,逊遁亲听康衢歌。

又遣遒人持木铎,遍采讴谣天下过。

万人有意皆洞达,四岳不敢施烦苛。

尽令区中击壤块,燕及海外覃恩波。

秦霸周衰古官废,下堙上塞王道颇。

共矜异俗同声教,不念齐民方荐瘥。

传称鱼鳖亦咸若,苟能效此诚足多。

借如牛马未蒙泽,岂在抱瓮滋鼋鼍。

教化从来有源委,必将泳海先泳河。

是非倒置自古有,骠兮骠兮谁尔诃。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歌]韵

和裴校书鹭鸶飞

鹭鸶鹭鸶何遽飞,鸦惊雀噪难久依。

清江见底草堂在,一点白光终不归。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咏廿四气诗.大雪十一月节

积阴成大雪,看处乱霏霏。

玉管鸣寒夜,披书晓绛帷。

黄钟随气改,鴳鸟不鸣时。

何限苍生类,依依惜暮晖。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