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尾吟(其六十二)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天津秋尽时。

见惯不惊新物盛,话长难说故人稀。

云疏烟淡山仍远,露冷天高草已衰。

赖有馀樽自斟酌,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尧夫并不是因为热爱写诗,而是在秋天的天津,当季节即将结束的时候,诗兴油然而生。
对于新的事物见怪不怪,但老朋友却越来越少,难以长谈。
天空中的云稀疏,烟雾淡薄,远处的山峦依然清晰可见,秋露已凉,天气高爽,草木开始凋零。
幸好还有剩余的酒可供自斟自酌,尧夫并不是真的只爱写诗。

注释

尧夫:指诗人陈师道的号。
非是:不是。
爱吟诗:热爱写诗。
天津:这里可能指地名,也可能象征诗人心境。
秋尽时:秋季将要结束的时候。
新物盛:新的事物繁多。
故人稀:老朋友稀少。
云疏:云彩稀疏。
烟淡:烟雾淡薄。
山仍远:山峰依然遥远。
露冷:秋露寒冷。
天高:天空高远。
草已衰:草木开始枯萎。
赖有:幸亏有。
馀樽:剩余的酒杯。
自斟酌:自己斟酌饮酒。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首尾吟》第六十二首,邵雍以诗表达了他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体验。首句“尧夫非是爱吟诗”,诗人自谦并非单纯喜好吟咏诗歌,暗示诗是他情感寄托的一种方式。接下来的诗句“诗是天津秋尽时”描绘了诗兴往往在秋季来临,万物凋零之际涌现,暗含人生感慨。

“见惯不惊新物盛,话长难说故人稀”两句,诗人表达对世间变迁的淡然,对新事物的司空见惯,以及对旧友稀少的无奈。秋天的景色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与寂寥之感。“云疏烟淡山仍远,露冷天高草已衰”描绘出秋日的清冷景象,山虽近在眼前,却因云雾稀疏而显得遥远,草木也因露冷天高而渐趋凋零。

最后,诗人以“赖有馀樽自斟酌”表达对饮酒排遣孤寂的依赖,再次强调自己并非仅爱吟诗,而是借酒消愁。整首诗通过季节变换和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怀念。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首尾吟(其一二六)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得意时。

物向物中观要妙,人于人上看几微。

物中要妙眼前见,人上几微心里知。

且是有金无处买,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

首尾吟(其六十四)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旷望时。

一片园林拥京国,几层楼观犯云霓。

朝昏天气屡变易,今古人情旋合离。

欲问远山惟敛黛,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

首尾吟(其四十八)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确论时。

若以后时为失计,必将先手作知几。

三千宾客成何梦,百二山河付阿谁。

弄巧既多翻作拙,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

首尾吟(其二十九)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咏史时。

旷古第成千觉梦,中原都入一枰棋。

唐虞玉帛烟光紫,汤武干戈草色萋。

观古事多今可见,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