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浯水欲磨元结颂,聊城未下鲁连书。
静中好与高抬眼,恐有英豪在草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洪咨夔所作的《益昌次费伯矩赠行韵(其一)》。诗中,诗人以浯水和聊城为背景,暗喻历史典故。浯水与元结有关,可能指的是元结曾在此地有过活动或作品;而聊城与鲁连的故事则暗示着智谋与隐逸,鲁连义不受官禄,此处用来象征高人逸士。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在平静之中仍期待遇见像鲁连那样潜藏民间的英雄豪杰,流露出对人才的渴望和对隐逸生活的尊重。整体上,此诗寓言深沉,富有哲理,体现了宋代理想主义和对贤才的向往。
不详
南宋诗人。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寻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受到楼钥赏识。著作有《春秋说》3卷、《西汉诏令揽钞》等
小儿握固骨何弱,稚子着绷肌尚寒。
岂不爱渠风味好,只应催我鬓毛残。
十相端严具足身,一团杨柳净瓶春。
石城莫与蛾眉看,羞不如人却妒人。
楚人不识女须面,只画昭君并莫愁。
赢得江南穷相眼,自嗟空白一生头。
泗水飞沉周宝鼎,霸城遏住汉铜人。
人心不似无情物,多少英豪入魏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