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未能达本且归根,真照无知岂待言。
枯木岩前犹失路,那堪春入武陵原。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物中寻找心灵寄托和精神慰藉的情怀。诗中的语言简洁而蕴含深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未能达本且归根" 这一句表明诗人内心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但目前尚未达到这种境界。"本" 通常指代人的本性或根本,这里意味着诗人希望回到最为纯粹的自我状态。"且" 是一个转折连词,表示前后句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归根" 则是比喻用法,比喻回归到自己的本质和最初的状态。
"真照无知岂待言" 这句话强调了自然界中万物皆有其本真的面貌,不需过多言语即可领悟。这句中的"真照" 指的是真实的、不加修饰的自然景象,而"无知" 在这里并非指缺乏知识,而是说这种真实存在不需要通过智慧去理解。它本身就充满了启示和教育意义。
接下来的两句 "枯木岩前犹失路,那堪春入武陵原" 描述了一种迷茫与无从选择的境遇。在这片自然景物中,连枯木都能阻挡视线,使人难以辨识方向。"那堪" 是一个疑问词,意味着诗人对自己是否能够在春天进入武陵原这个地方存有怀疑。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于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迷茫与自我寻找的哲思。王安石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回归、精神解放以及个人选择困惑等多重情感,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境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不详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自君家把酒杯,六年波浪与尘埃。
不知乌石冈边路,至老相寻得几回。
西崦晴天得强扶,出林知有故人居。
数能过我论奇字,当复令公见异书。
路过潮沟八九盘,招提雪脊隐云端。
金钿一一花总老,翠被重重山更寒。
七年五过徐城县,自笑皇皇此世间。
安得身如仓庾氏,一官能到子孙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