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圭的作品,名为《依韵和元参政喜雨四首(其三)》。从艺术风格来看,这是一首典型的宫廷诗,其内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皇帝圣德及时雨所带来的恩泽的歌颂。
诗中“紫殿宵祈感圣忧,玉毫曾降梵王州”两句,通过描绘皇帝在深夜里为百姓的福祉而祈祷,以及天上的神灵降临人间的意象,表达了对君主及其德政的崇敬之情。紫殿指代皇宫,而玉毫则是对皇帝的一种尊称,梵王州则是古代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慈深三界云常聚,法遍诸天雨自流”两句,则进一步强化了上述主题。慈深三界指的是皇帝的恩泽深远,覆盖了人间、地狱和天界;法遍诸天则意味着皇帝的教化无处不在,而“雨自流”则是对时雨自然降临的一种描写,象征着君主德政的普及与自然。
接下来的“袯襫趁耕皆帝力,污邪满载为民求”两句,通过对农事活动的描绘,如同衣服(袯襫)和耕作等都离不开皇帝的力量,以及皇帝为百姓祛除污秽、带来洁净的意象,再次肯定了君主在天下安定中的核心作用。
最后,“年年睿泽沾群物,愧未酬恩鬓已秋”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皇帝恩泽的感激之情,以及对于自身无法完全回报这种恩泽而感到的遗憾。睿泽指的是皇帝的智慧和恩德,而“年年沾群物”则意味着这种恩泽每一年都能惠及万物;“愧未酬恩鬓已秋”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无法完全回报这份恩泽而感到的自责与惆怅。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皇帝德政和时雨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典型的君臣关系,以及诗人个人对于皇权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