缫丝曲

三春雨足桑叶肥,家家饲蚕昼掩扉。

三眠三起近小满,桑葚垂垂叶已稀。

盼得红蚕齐上箔,更喜同功茧不薄。

大妇收拾缫丝车,小妇安排汤满镬。

银丝抽绎比清霜,虚室堆床生白光。

哑哑轧轧声不绝,绿阴低处新丝香。

小姑回头笑问嫂,转眼相看织成缟。

茜红鸭绿染随心,长剪腰裙短裁袄。

嫂云小姑尔未知,阿哥正苦卖丝迟。

明朝抱入城中去,已值官粮征比时。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缫丝曲》描绘了清代江南农村的缫丝场景,生动展现了农忙时节的劳作景象和妇女们辛勤工作的画面。

开篇“三春雨足桑叶肥”,点明了季节与环境,春雨充沛,桑叶丰美,为养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接着“家家饲蚕昼掩扉”,描述了家家户户养蚕的繁忙景象,白天门户紧闭,全家人投入养蚕工作之中。蚕儿从“三眠三起”到接近小满,蚕食桑叶,逐渐长大,桑葚垂垂,叶子渐稀,预示着收获的临近。

“盼得红蚕齐上箔,更喜同功茧不薄”,表达了人们对蚕茧丰收的期待与喜悦。红蚕上箔,意味着蚕茧即将成熟,而茧质厚薄均匀,是优质蚕茧的标志。接下来,“大妇收拾缫丝车,小妇安排汤满镬”,描绘了妇女们分工合作,大妇负责操作缫丝车,小妇准备煮茧的热水,体现了家庭内部的和谐与协作。

“银丝抽绎比清霜,虚室堆床生白光”,形象地描绘了缫丝过程中的情景,银白色的丝线如同清霜般细腻,室内光线因堆积如山的丝线而显得明亮。这里不仅展示了技艺的精湛,也体现了劳动成果的辉煌。

“哑哑轧轧声不绝,绿阴低处新丝香”,通过声音和气味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缫丝车间的氛围,机器的运转声不绝于耳,绿树荫下飘散着新丝的清香,营造出一种忙碌而充满生机的场景。

最后,“小姑回头笑问嫂,转眼相看织成缟”,通过小姑与嫂子之间的对话,展现了家庭成员间的温馨互动,同时也暗示了后续的织布环节。小姑询问嫂子关于织布的事情,嫂子则以“阿哥正苦卖丝迟”回应,透露出对家中男丁在外卖丝的担忧,以及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关注。

“明朝抱入城中去,已值官粮征比时”,结尾部分点明了丝线最终将被送往城市,用于支付官粮,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农民通过出售丝绸来满足政府赋税的需求。这一句不仅揭示了作品的社会背景,也体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勤劳。

综上所述,《缫丝曲》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清代江南农村的缫丝场景,不仅描绘了劳动的艰辛与丰收的喜悦,还蕴含了家庭间的温情与社会的现实,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的佳作。

收录诗词(1)

陈景钟(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由空谷至中峰

出谷山路转,松深馀落晖。

隔林闻语响,始知人采薇。

归鸟引前路,涧花点客衣。

倚筇憩梵宇,钟鸣自掩扉。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雪中忆家园池上草堂

客居常苦寒,况复积深雪。

夜明山鸟惊,清响寒柯折。

遥知池上园,虚白人踪绝。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五人墓

意气偶然激,成名竟杀身。

空山馀落日,古木出青磷。

地近要离墓,云连胥水滨。

匹夫能就义,嗟尔附炎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雉朝飞

雉朝飞,其羽灼灼。雌前跳,子后跃。

于田于薄,是饮是啄,我弗如尔行乐。

尔乐我哀,朝行出游,日暮独归。

独归兮心悲,群嗷嗷兮夜饥。

我无术兮哺儿,先我死者知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