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何绛所作,题为《过江宁》。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和对过往时代的追忆。
首句“生无谐俗骨,雅性在山水”表达了诗人高尚的品格,远离世俗,追求自然之美。接着,“江淮与河汉,涉历非今始”则点明了诗人足迹遍布各地,不仅限于当下,而是跨越时空,游历四方。
“暮春理轻策,忽来五千里”描述了诗人春末时节,轻装简行,突然间穿越了遥远的距离。接下来,“今陵旧陪京,严城高百雉”通过对比现今的陵墓与昔日的陪都,以及高耸的城墙,展现了历史的变迁。
“我行骑敝驴,落日过都市”描绘了诗人骑着破旧的驴子,在夕阳西下时穿越都市的景象,充满了旅途的孤独与沧桑感。而“父老为我言,未语先垂涕”则通过父老的悲泣,暗示了诗人所见的历史遗迹背后隐藏的哀伤与变迁。
“六街址尚存,高台平似砥”强调了尽管时间流逝,某些遗迹依然保留着往昔的痕迹。然而,“宫阙禾黍中,瑟瑟秋风起”则揭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辉煌的宫殿如今已被杂草覆盖,秋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和历史的沉寂。
最后,“独有秦淮流,千年不复改”赞美了秦淮河的永恒,与周围环境的变迁形成鲜明对比。而“异哉秦始皇,金埋王气死。天道本好还,二世亦已耳”则借古喻今,感叹秦始皇的功过,以及历史的循环更迭,最终一切都会归于平静。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绘和对过往时代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