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半榻图成感述(其一)

南阳当日手诛茅,拟迹隆中似更幽。

高卧已无闻达念,躬耕元为旨甘谋。

庞公拜处风犹古,《梁甫》吟成韵尚留。

长有烟云依半榻,至今人指伏龙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此诗《隆中半榻图成感述(其一)》由明代诗人游朴所作,通过对南阳与隆中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古代贤士的敬仰之情。

首句“南阳当日手诛茅”,开篇即以“南阳”点出地点,暗指诸葛亮隐居之地,而“手诛茅”则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亲自建造草庐的情景,体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宁静生活的态度。

“拟迹隆中似更幽”一句,将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与“幽”字联系起来,强调了隆中环境的清幽与诸葛亮心境的宁静,同时也暗示了诸葛亮在此地深思熟虑,为未来的大计谋略打下了基础。

“高卧已无闻达念,躬耕元为旨甘谋”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诸葛亮隐居隆中的真正目的。他并非仅仅为了逃避尘世的喧嚣,而是为了在远离政治中心的环境中,静心思考国家大事,为未来的出仕和治理国家做好准备。这里的“闻达”指名声显赫,“旨甘谋”则是指实现理想与抱负的策略。

“庞公拜处风犹古,《梁甫》吟成韵尚留”两句,通过提及庞公(诸葛亮的岳父)的故事,以及《梁甫吟》这一著名的诗歌作品,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庞公的拜别与《梁甫吟》的吟唱,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生动性,也象征着诸葛亮在隐居生活中,虽远离官场,但心中仍怀有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最后,“长有烟云依半榻,至今人指伏龙楼”两句,以“烟云”比喻诸葛亮的智慧与影响力,即使在远离尘嚣的隆中,他的思想与智慧依然如同烟云般弥漫,影响着后世。而“伏龙楼”则直接指向了诸葛亮的居所,强调了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他的怀念与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隐居隆中生活的描绘,以及对其历史贡献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士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人格与历史责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406)

游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聪慧,九岁能属文。万历二年进士,授成都府推官。入为大理寺评事。历迁刑部郎中。三任法曹,办案力求公正。官终湖广参政。有《藏山集》

  • 字:太初
  • 籍贯:明福建福宁(今福建柘荣县)
  • 生卒年:1526—1599

相关古诗词

隆中半榻图成感述(其二)

龙卧幽踪未易寻,草庐深结白云岑。

端居不画三分策,孝养何殊二表心。

淡泊自明高士志,开诚犹使里人钦。

山头手植参天树,已似祠前古柏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隆中半榻图成感述(其三)

山中栖迹类逃名,谁识人间孝子情。

本为高堂图色养,故从邻父学躬耕。

结庐地胜符前哲,寝苫哀深瘁此生。

万古云霄同一羽,不堪凄断夜鹃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隆中半榻图成感述(其四)

缪从群少学驰驱,回首隆中日月疏。

北阙滥分金马署,南阳空忆卧龙居。

一犁芳垄烟霄外,半榻遗编梦寐余。

指点丹青认幽躅,白云何处是吾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隆中半榻图成感述(其五)

一着尘鞭不自由,天涯目断故园愁。

鹿门有业翻蓬累,鱼水何时只浪游。

长折驿梅悲筚簬,每从祠柏念松楸。

关山路失终难定,屺岵图成泪未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