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隆中半榻图成感述(其一)》由明代诗人游朴所作,通过对南阳与隆中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古代贤士的敬仰之情。
首句“南阳当日手诛茅”,开篇即以“南阳”点出地点,暗指诸葛亮隐居之地,而“手诛茅”则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亲自建造草庐的情景,体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宁静生活的态度。
“拟迹隆中似更幽”一句,将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与“幽”字联系起来,强调了隆中环境的清幽与诸葛亮心境的宁静,同时也暗示了诸葛亮在此地深思熟虑,为未来的大计谋略打下了基础。
“高卧已无闻达念,躬耕元为旨甘谋”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诸葛亮隐居隆中的真正目的。他并非仅仅为了逃避尘世的喧嚣,而是为了在远离政治中心的环境中,静心思考国家大事,为未来的出仕和治理国家做好准备。这里的“闻达”指名声显赫,“旨甘谋”则是指实现理想与抱负的策略。
“庞公拜处风犹古,《梁甫》吟成韵尚留”两句,通过提及庞公(诸葛亮的岳父)的故事,以及《梁甫吟》这一著名的诗歌作品,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庞公的拜别与《梁甫吟》的吟唱,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生动性,也象征着诸葛亮在隐居生活中,虽远离官场,但心中仍怀有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最后,“长有烟云依半榻,至今人指伏龙楼”两句,以“烟云”比喻诸葛亮的智慧与影响力,即使在远离尘嚣的隆中,他的思想与智慧依然如同烟云般弥漫,影响着后世。而“伏龙楼”则直接指向了诸葛亮的居所,强调了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他的怀念与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隐居隆中生活的描绘,以及对其历史贡献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士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人格与历史责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