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蝗

翁妪妇子相催行,官遣捕蝗赤日里。

蝗满田中不见田,穗头栉栉如排指。

凿坑篝火齐声驱,腹饱翅短飞不起。

囊提籯负输入官,换官仓粟能得几。

虽然捕得一斗蝗,又生百斗新蝗子。

只应食尽田中禾,饿杀农夫方始死。

形式: 古风

翻译

老少妇孺相互催促前行,官府命令在烈日下捕捉蝗虫。
田里蝗虫密布,看不见绿色的田野,稻穗密集像排列的手指。
挖坑点火,众人齐声驱赶,蝗虫吃饱翅膀无力飞起。
用袋子提、篮子背,将蝗虫送到官府,能换多少官仓粮食呢?
即使捕获了一斗蝗虫,又会繁殖出上百斗的新蝗卵。
它们只会吃光田里的庄稼,直到饿死农民才罢休。

注释

翁妪:老人和老妇。
妇子:妇女和孩子。
官遣:官府派遣。
捕蝗:捕捉蝗虫。
赤日:烈日。
穗头栉栉:稻穗紧密排列。
排指:手指般密集。
凿坑:挖掘坑穴。
篝火:野外的火堆。
腹饱翅短:吃得饱翅膀无力。
飞不起:无法飞翔。
囊提籯负:用袋子和篮子装载。
官仓:官府仓库。
粟能得几:能换得多少粮食。
新蝗子:新的蝗虫卵。
食尽:吃光。
饿杀:饿死。
农夫:农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郑獬所写的《捕蝗》中农民在烈日下艰辛捕捉蝗虫的情景。诗中通过翁妪妇子齐心协力的画面,展现了当时百姓为了应对蝗灾的困苦生活。"官遣捕蝗赤日里"一句揭示了官府的命令和农民的无奈。"蝗满田中不见田,穗头栉栉如排指"形象地描绘了蝗虫数量之多,对庄稼破坏严重。

农民们采取了"凿坑篝火齐声驱"的方法,试图驱赶蝗虫,但"腹饱翅短飞不起"暗示了这种方法的成效有限。他们辛苦劳作,将捕获的蝗虫"囊提籯负输入官",希望能换取一些官仓粮食,但诗人指出这不过是杯水车薪,"换官仓粟能得几"。

最后两句"虽然捕得一斗蝗,又生百斗新蝗子"揭示了蝗灾的恶性循环,即使暂时捕获,也无法根除,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灾害。"只应食尽田中禾,饿杀农夫方始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悲惨命运的深深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古代中国农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与苦难。

收录诗词(433)

郑獬(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祐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

  • 号:云谷
  • 籍贯:虔化
  • 生卒年:1022——1072

相关古诗词

留侯庙

留侯仗奇策,十年藏下邳。

狙击秦始皇,独袖紫金椎。

兹为少年戏,聊夸游侠儿。

退学黄石书,始见事业奇。

两龙斗不解,天地血淋漓。

摄袖见高祖,成败由指麾。

重宝啖诸将,峣关遂不支。

斥去六国谋,辍食骂食其。

卒言信布越,可以为骑驰。

馀策及太子,四老前致词。

立谈天下事,坐作帝王师。

功名竟糠秕,拨去曾亡遗。

往从赤松游,世网不能羁。

韩彭死铁钺,萧樊困囚累。

荣辱两不及,孤翮愈难追。

陈留本故封,道左空遗祠。

两鬼守其门,帐坐盘蛟螭。

威灵动风云,飘爽回旌旗。

我来谒祠下,文章竟何为。

长啸咏高风,三日不知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离云中一首

南归喜气满东风,草软沙平马足松。

料得家人相聚说,也知今日发云中。

形式: 七言绝句

读朝报

天子晓坐朝明光,丞相叩头三拜章。

乞还相印避贤路,愿为天子专城隍。

上恩深厚未闻可,丞相退让闻四方。

浓书大纸批圣语,鸣驺却入中书堂。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通州雨夜寄孙中叔

黑雨喷薄阴云驱,昏林号风秋声粗。

海气熏煮怒不泄,彭彭十月推雷车。

湿衣悯默瞠无睡,起对樽酒谁为娱。

此心岂复有双羽,一夜飞去不可拘。

昔与子同入京师,借屋共寄西城庐。

爱我议论有可采,携草就我誇染濡。

鍊出五色补天漏,拈笔蘸墨纵横涂。

子云朋友当如是,脱然意快如狞驹。

京师天子之所宅,楼殿堆叠骑天衢。

瓦光流碧滑欲走,缋画颠倒横相舁。

东风薰浓一千里,黄蜂蝴蝶飞蘧蘧。

高楼张旗斗煮酒,沉香满榼金真珠。

玉盆一饮醉不醒,落花满衫行相扶。

未几子去游西洛,嗟我出门独骑驴。

晚落尘埃两袖泪,望子不见风吹裾。

三月殿前试不中,青冥失计游五湖。

抚剑东南看沧海,大江正值秋风初。

我疑海神怒天热,直欲上薄东日乌。

乾坤顿撼壮人意,揭竿便欲寻狂奴。

九月归来已霜蚤,肥膏紫蟹溶金酥。

南窗灯火夜可喜,箧中卷册聊铺舒。

读倦抱膝一吐气,契阔各在天一隅。

相别于今二百日,飞雁南来无北书。

游从欢喜似旧否,洛下为学安稳无。

虽然贫窘少倚赖,空肠慎勿多悲吁。

圣贤独立以待用,提出日月还唐虞。

天地当中贯一柱,孟子所谓大丈夫。

躁儿跳跃不足数,插翅强欲飞蟾蜍。

纵子不遇乃至死,勉之学为荀杨徒。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