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对月》由明代诗人顾存仁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面对明月时内心的复杂情感与思绪。
首句“清光此夕为谁秋”,以“清光”开篇,点明了月色的明亮与纯净,同时也暗示了季节的更迭,引出了一种淡淡的哀愁。这里的“秋”字不仅指季节,也暗含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伤与寂寞。
次句“关月能禁故国愁”,将“关月”与“故国愁”相连,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层次。在远离故乡的异乡,月光仿佛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诗人无法抑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里的“关月”既指实际的关隘之月,也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第三句“何处笛声吹不断”,以笛声的悠扬与持续,营造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哀愁氛围。笛声似乎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无论身处何地,都无法割舍那份对故乡的怀念与对过去的追忆。这句诗通过声音的描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哀愁。
最后一句“卧看北斗挂城楼”,以静态的画面结束全诗,却蕴含着丰富的意象。诗人躺在床上,仰望夜空中的北斗星,它静静地挂在城楼之上,既是一种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北斗星的稳定与永恒,与诗人内心的波动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稳定与不变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月光、笛声、北斗星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融合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与哲思感悟,展现了诗人面对离愁别绪时的复杂心境,以及对故乡、时间、生命等主题的深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