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年八月十二日,夜宿天池上灵山道院,不寐有作

飞度天山往复还,今来真是识天颜。

云中瀑布冰期雪,月下瑶池雨后山。

行远方知骐骥贵,登高那计鬓毛斑。

夜深惘惘情难已,万木啼号有病杉。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三十五年八月十二日,夜宿天池上灵山道院,不寐有作》是于右任先生在清末近现代初时期的作品。通过诗中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联“飞度天山往复还,今来真是识天颜”,开篇即以壮阔的景象展现,诗人仿佛穿越了天山的重重山脉,历经往返,终于得以亲见天地之颜,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旅程的感慨。

颔联“云中瀑布冰期雪,月下瑶池雨后山”,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眼中的自然景观。瀑布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是冬日的冰雪凝结而成;而瑶池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雨后的山峦则增添了几分清新与神秘。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颈联“行远方知骐骥贵,登高那计鬓毛斑”,转而从自然景观过渡到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比喻,指出只有经历了长途跋涉,才能真正认识到骏马的珍贵;同样,只有站在高处,才能不被岁月的痕迹所困扰。这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经历的反思,也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刻领悟。

尾联“夜深惘惘情难已,万木啼号有病杉”则以深夜的静谧和万木的哀鸣收尾,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的情感难以平息,甚至能听到病态杉木的哀鸣,这种情境既是对自然生命的关注,也是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以及对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于右任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将自然与人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首诗具有了超越时空的魅力。

收录诗词(36)

于右任(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与文白、敬斋、觉民、文彦诸公再至庙儿沟

山后白云起,山前白云迎。

云合作微雨,寒气相与生。

高峰悬万树,佛祖缀珠璎。

树树如宝塔,卓立向天争。

牧草正肥美,牧儿歌且行。

笑指天山说:吾之夏令营。

髯也频来此,为吾平不平。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焉耆至迪化机中作(其一)

雪似山之衣,云似山之冠。

修洁复修洁,容君面面看。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寒]韵

焉耆至迪化机中作(其二)

横度天山去,横度天山归。瑶池在何处?

白云来去飞。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微]韵

早晴新大楼上远望

一雨新晴万卉蕃,凉生襟袖寂无喧。

天山南北都开朗,独倚高楼望故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