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渊明归田园居送潘清客六首(其一)

身行半天下,何处无名山。

苏门天下胜,筑室不待年。

曩时孙公和,今代潘子渊。

无家安四壁,治生惟寸田。

去国行万里,往寄三茅閒。

山川半豺虎,一水不得前。

寄谢李龙眠,为我写风烟。

曲肱画图里,卧游西山颠。

尚恨画中隐,不得招闲闲。

有愿何必遂,古人岂尽然。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金代诗人赵秉文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田园居》的模仿与致敬之作,通过描绘潘清客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首句“身行半天下,何处无名山”开篇即展现了诗人对广阔世界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暗示了潘清客即将离开繁华世界,前往名山大川寻求心灵的宁静。接下来,“苏门天下胜,筑室不待年”则点出潘清客选择的地点——苏门山,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是隐居的理想之地,无需等待太久便能在此筑屋定居。

“曩时孙公和,今代潘子渊”两句将潘清客与历史上的隐士孙公和相提并论,强调了他选择隐居的高洁品质。接着,“无家安四壁,治生惟寸田”描绘了潘清客简朴的生活状态,他没有豪华的住所,仅以微薄的土地维持生计,体现了他对物质的淡泊。

“去国行万里,往寄三茅閒”描述了潘清客离开国家,远行至三茅山隐居的情景,这里的“三茅”可能是指三茅峰或三茅观,都是道教圣地,象征着潘清客追求精神自由与道家哲学的生活方式。

“山川半豺虎,一水不得前”两句描绘了途中的艰难险阻,山川间充满了危险,连前行的道路都被阻挡,进一步突出了隐居之路的不易。

最后,“寄谢李龙眠,为我写风烟。曲肱画图里,卧游西山颠。尚恨画中隐,不得招闲闲。有愿何必遂,古人岂尽然。”表达了诗人对好友李龙眠的期待,希望他能通过绘画记录下这番景象,让无法亲身体验隐居之乐的人也能感受到山川之美。同时,诗人也流露出对无法亲自体验隐居生活的遗憾,并以此反思,认为愿望未必都能实现,正如古人所言,生活并非总是如愿以偿。

整首诗通过对潘清客隐居生活的描绘,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

收录诗词(643)

赵秉文(金)

成就

不详

经历

书法家。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安塞主簿。历平定州刺史,为政宽简。累拜礼部尚书。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历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尝一日废书。能诗文,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又工草书,所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 字:周臣
  • 号:闲闲居士
  • 籍贯:晚年称闲闲老
  • 生卒年:1159~1232

相关古诗词

和渊明归田园居送潘清客六首(其二)

人生本无累,世路自羁鞅。

悠悠尘中境,翳翳霞外想。

苏门有佳处,怅望不得往。

遥知西山下,烟雨薇蕨长。

有愿神莫违,谁谓河水广。

梦逐西飞鸟,一夕骑眇莽。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和渊明归田园居送潘清客六首(其三)

万国角声里,日暮行旅稀。

幽人如野鹤,思逐南云飞。

冥冥花经眼,冽冽风吹衣。

平生香火愿,毋使寸心违。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和渊明归田园居送潘清客六首(其四)

堂堂鸠林师,法喜以为娱。

谈道有原委,百川会归墟。

城市挽莫留,野性山林居。

年荒拾橡栗,湿柴烧橛株。

尚怜陶与陆,问讯今何如。

当时莲社人,寥落今几馀。

脩静复西去,而独逃空虚。

蓝舆会相访,容我醉时无。

形式: 古风

和渊明归田园居送潘清客六首(其五)

昨日游东城,今日复南陌。

偶逢素心人,把手便欢适。

一谈复一笑,不觉日西夕。

骑马穿市桥,矫首望林隙。

归来掩关卧,尚恨为物役。

四论喜僧肇,玄文笺陆绩。

会当投绝学,缮性终何益。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