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彭长宜的《感时杂咏(其三)》,通过诗中对国家财政、军事和民生的关切,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治理的深思熟虑。诗中提到“军储倚办大司农”,说明国家的军需物资依赖于大司农的管理与筹备,反映出古代政府对军需物资的重视。接着,“徵发频年遍举烽”描绘了频繁的征调和烽火连天的战争景象,暗示了国家面临的军事压力。
“特简玉堂经济客,屡裁御府岁时供”则表达了朝廷选拔经济人才,以应对国家财政需求,并且多次削减宫廷开支,体现了节俭与务实的治国理念。接下来的“计然筹国堪修备,卜式输边敢慕封”引用了历史上的两位著名经济家计然和卜式的名字,借以赞扬他们为国家的经济和边防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当前治理者的期望。
最后,“宁谓圣明烦筦?,恐因庚癸困租庸。”表达了诗人对当政者是否能妥善处理国家事务的担忧,同时担心因经济困难导致的赋税加重会带来社会问题。整首诗情感真挚,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