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春憎窈窕教无子,天为妖娆不与香。
尽日含毫难比兴,花中应是卫庄姜。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禹偁的作品,名为《海仙花诗(其二)》。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精美,体现了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
“春憎窈窕教无子”,这里借用古代传说中窈窕之地,不育生子的神话,表达对生命和生殖的渴望与哀愁。春天本应万物复苏、繁衍生息,但在诗人眼里,却是缺乏生机的象征。
“天为妖娆不与香”,则进一步描绘了这种生命力的缺失,天空中没有散发着花香的美好景致。这里的“妖娆”通常指的是奇异而美好的气息,但在此处却被解读为一种缺乏生机的状态。
“尽日含毫难比兴”,诗人通过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力无法与之相比的心情。这里的“含毫”形象地描述了花朵吸收阳光雨露的精致画面。
最后,“花中应是卫庄姜”,诗人通过设想花朵中可能居住着古代传说中的美女——卫庄姜,来表达自己对于美好生命力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卫庄姜”象征着绝世佳人的形象。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物的独特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生命力与美好的深切感悟,以及对生殖与繁衍的复杂情感。诗中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触及、遥不可及的哀愁感。
不详
散文家。汉族,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一堆绛雪压春丛,袅袅长条弄晓风。
借问开时何所似,似将绣被覆薰笼。
何年移植在僧家,一簇柔条缀彩霞。
锦带为名卑且俗,为君呼作海仙花。
莫誇颜色斗扶疏,秾艳繁香总是虚。
看取卫风诗什里,只因投我得琼琚。
我向商山占断春,风流还似锦江滨。
群花自合知羞耻,莫对西施更学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