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

一官知所傲,本意在云泉。

濡翰生新兴,群峰忽眼前。

黛中分远近,笔下起风烟。

岩翠深樵路,湖光出钓船。

寒侵赤城顶,日照武陵川。

若览名山志,仍闻招隐篇。

遂令江海客,惆怅忆闲田。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翻译

做官只为心中那份清高,原本的意愿在于山水之间。
提笔书写时,灵感如新芽破土,眼前的群峰仿佛触手可及。
墨色浓淡间,描绘出远近有致的山峦,笔下流淌着如烟如雾的景色。
深绿的山路上,隐约可见砍柴人的足迹,湖光倒映着垂钓的小舟。
寒冷侵袭赤城山顶,阳光洒满武陵的河川。
若是阅读名山志,又听到隐士的召唤,
这使得江海的游子,不禁心生惆怅,怀念起田园生活。

注释

官:官员。
云泉:指山水、隐逸之地。
濡翰:沾湿笔墨。
群峰:众多山峰。
黛:青黑色。
岩翠:青翠的岩石。
樵路:砍柴人走的小路。
武陵川:武陵地区的河流。
名山志:记载名山的书籍。
招隐篇:召唤隐士的诗篇。
江海客:泛指在外漂泊的人。
闲田:田园,隐居之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山水之间寻找灵感和宁静的心境。开篇“一官知所傲,本意在云泉”表明诗人是一位自命不凡的官员,其内心追求放在云雾缭绕的泉水之中,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态度。

接下来,“濡翰生新兴,群峰忽眼前”写出了诗人在山水之间挥洒自如的画笔,创作出新的作品,仿佛群峰就在眼前,显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

“黛中分远近,笔下起风烟”则描绘了诗人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能够通过墨色来表现山水的远近层次,以及笔触间所生出的风烟意境,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岩翠深樵路,湖光出钓船”进一步描绘了山水景象中岩石和竹林的清幽,以及湖面上倒映着光辉的渔舟,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

“寒侵赤城顶,日照武陵川”则写出了季节的转换和特定的地域特色,赤城之顶已被寒风侵袭,而武陵川却依然受着温暖的阳光,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细腻观察。

“若览名山志,仍闻招隐篇”表达了诗人通过阅读古代隐逸者的记载,依旧能够感受到他们招摇于山林间的生活态度,这反映出诗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向往。

最后,“遂令江海客,惆怅忆闲田”则表明了这种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的融合,让远方来的人也不禁怀念起平静的田园生活。整首诗通过对山水画作的描绘,以及与古代隐逸文化的对话,展现了诗人对艺术创作、自然美景以及历史传统深厚的情感和理想追求。

收录诗词(228)

皇甫冉(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 字:茂政
  • 籍贯:润州(今镇江)丹阳
  • 生卒年:公元717年

相关古诗词

酬张二仲彝

吴洲见芳草,楚客动归心。

屈宋乡山古,荆衡烟雨深。

艰难十载别,羁旅四愁侵。

澧月通沅水,湘云入桂林。

已看生白发,当为乏黄金。

江海时相见,唯闻梁甫吟。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赠郑山人

白首沧洲客,陶然得此生。

庞公采药去,莱氏与妻行。

乍见还州里,全非隐姓名。

枉帆临海峤,贳酒秣陵城。

伐木吴山晓,持竿越水清。

家人恣贫贱,物外任衰荣。

忽尔辞林壑,高歌至上京。

避喧心已惯,念远梦频成。

石路寒花发,江田腊雪明。

玄纁倘有命,何以遂躬耕。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与张补阙王鍊师自徐方清路同舟南下于台头寺留别赵员外裴补阙同赋杂题一首

朝朝春事晚,泛泛行舟远。

淮海思无穷,悠扬烟景中。

幸将仙子去,复与故人同。

高枕随流水,轻帆任远风。

钟声野寺迥,草色故城空。

送别高台上,裴回共惆怅。

悬知白日斜,定是犹相望。

形式: 古风

之京留别刘方平

客子慕俦侣,含悽整晨装。

邀欢日不足,况乃前期长。

离袂惜嘉月,远还劳折芳。

迟回越二陵,回首但苍茫。

乔木清宿雨,故关愁夕阳。

人言长安乐,其奈缅相望。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