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至弘上人

最称弘偃少,早岁草茆居。

年老从僧律,生知解佛书。

衲衣求坏帛,野饭拾春蔬。

章句无求断,时中学有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最为人称颂的是弘偃年少时,早年生活在简陋的茅草屋中。
年迈后他遵从僧侣戒律,天生就懂得佛经的教义。
他身穿补丁的僧衣,野外餐食只捡食春日的蔬菜。
对于章句不刻意追求精通,时常学习却总感学无止境。

注释

最称:最受人赞扬。
弘偃:人名,这里指代某位高僧。
少:年轻的时候。
草茆居:住在草屋里,形容生活简朴。
年老:年纪大了。
从僧律:遵守僧人的戒律。
生知:天生就知道,指天赋异禀。
佛书:佛教的经典书籍。
衲衣:僧衣,僧侣穿的袍子。
求坏帛:寻求破旧的布来修补衣服,显示节俭。
野饭:在野外吃的饭。
拾春蔬:采摘春天的蔬菜作为食物。
章句:文章的句子,这里泛指学问。
无求断:不强求彻底理解或断言。
时中:适时,随时。
学有馀:学习上总有余力,学无止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清贫生活和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最称弘偃少,早岁草茆居"两句表明这位僧人从年轻时就选择了隐逸的生活,在简陋的茅屋中修行。"年老从僧律,生知解佛书"则说明他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严格地遵循僧侣的戒律,并且自幼便对佛教经典有深入的理解。

接下来的"衲衣求坏帛,野饭拾春蔬"描述了他的清贫生活,他穿的是补缀过多次的破旧僧衣,吃的是从田野间拾取的野菜和春天生长的野草。这些细节展现出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以及对自然的依赖。

"章句无求断,时中学有馀"则表达了他对于佛教经典的研究态度,他不急于求成,每当有空闲时间就会研读经书,这些知识积累如同多余的财富,随时可以汲取。

整首诗通过对这位僧人生活和修行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淡泊名利、专注佛法修炼的形象,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清贫自守、专心向道生活态度的赞美。

收录诗词(70)

严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未详),约唐肃宗至德元年前后(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初隐居桐庐,与刘长卿友善。曾赴京应试,不第。肃宗至德二年,以“词藻宏丽”进士及第。心恋家山,无意仕进,以家贫至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时年已四十余。后历秘书郎。代宗大历(766—779)间,严中丞节度河南(严郢为河南尹,维时为河南尉),辟佐幕府。迁余姚令。终右补阙。官终秘书郎

  • 字:正文
  • 籍贯:越州(今绍兴)
  • 生卒年:742—756

相关古诗词

赠送朱放

昔年居汉水,日醉习家池。

道胜迹常在,名高身不知。

欲依天目住,新自始宁移。

生事曾无长,惟将白接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赠送崔子向

旅食来江上,求名赴洛阳。

新诗踪谢守,内学似支郎。

行怯秦为客,心依越是乡。

何人作知己,送尔泪浪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中元日鲍端公宅遇吴天师联句

道流为柱史,教戒下真仙。

共契中元会,初修内景篇。

游方依地僻,卜室喜墙连。

宝笥开金箓,华池漱玉泉。

怪龙随羽翼,青节降云烟。

昔去遗丹灶,今来变海田。

养形奔二景,鍊骨度千年。

骑竹投陂里,携壶挂牖边。

洞中尝入静,河上旧谈玄。

伊洛笙歌远,蓬壶日月偏。

青骡蓟训引,白犬伯阳牵。

法受相君后,心存象帝先。

道成能缩地,功满欲升天。

何意迷孤性,含情恋数贤。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奉和刘祭酒伤白马

沛艾如龙马,来从上苑中。

棣华恩见赐,伯舅礼仍崇。

镜点黄金眼,花开白雪騣。

性柔君子德,足逸大王风。

色照鸣珂静,声连喷玉雄。

食场恩未尽,过隙命旋终。

练影依云没,银鞍向月空。

仍闻乐府唱,犹念代劳功。

形式: 排律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