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风言十五章(其十四)》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探讨了人性、道德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句“画虎谀貌,雕龙祸经”以“画虎”和“雕龙”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表面与实质之间的矛盾,暗示了人们往往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而忽视了其内在的本质或真实意义。接着,“儒元之辨,微乎影形”进一步强调了理解事物深层含义的困难,指出在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寻找真理如同在光影交错中辨别事物的本源。
“浮翳四敛,太虚自青”则描绘了一幅天空澄净、云雾散去的画面,象征着去除误解和偏见后,真相自然显现。这里的“太虚”可以理解为宇宙或心灵的广阔空间,强调了净化心灵、去除杂念的重要性。
最后,“中缠九道,灿灿列星”以“九道”象征复杂的人性和社会规则,而“灿灿列星”则寓意着在这些复杂之中,真理和美好依然闪烁,提醒人们即使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应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生活现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现象深刻而独到的见解,鼓励人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探索真理,追求内心的纯净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