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

苕霅一时僧,千峰兴欲乘。

龙蛇随北学,衣钵问南能。

初地游方惬,弥天秀益增。

谁知碧云句,侍者续传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鉴赏

这首《送僧》由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僧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与传承之道。

首句“苕霅一时僧”,开篇即点出送别的对象是同时期的僧侣,暗示了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经历和深厚的友谊。接着,“千峰兴欲乘”一句,以壮丽的山峰比喻僧侣们追求佛法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对僧侣们修行之路的赞美与向往。

“龙蛇随北学,衣钵问南能”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将僧侣们的求学过程比作龙蛇随风而动,既形象又富有哲理,展现了僧侣们在南北两地寻求佛法真谛的艰辛与执着。同时,也暗含了知识与智慧的传承,衣钵象征着佛法的传承,南北则代表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与思想交流。

“初地游方惬,弥天秀益增”中,“初地”指佛教中的初入佛门之地,这里用来形容僧侣们开始修行时的喜悦与满足感。“游方”则是僧侣云游四方,广求佛法之意。这两句表达了僧侣们在修行过程中不断成长,不仅个人修为有所提升,也为佛法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最后,“谁知碧云句,侍者续传灯”两句,以“碧云句”比喻高深莫测的佛法,暗示了僧侣们所掌握的佛法深奥难解。而“侍者续传灯”则寓意着僧侣们在佛法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同灯火照亮前行的道路,使得佛法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这句话也表达了对僧侣们在佛法传承中所起作用的高度赞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侣修行、求知、传承的描绘,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僧侣们为佛法传播所付出的努力与奉献,充满了对僧侣精神的敬仰之情。

收录诗词(579)

董其昌(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赠衲子

却忆弥天秀,那知异地逢。

客愁轻九辨,胜赏挟千峰。

徙倚林中屐,淹留静夜钟。

何年投白社,一接虎溪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赠僧

香积千人供,黄梅五叶花。

檀那无住相,功德等恒沙。

塔影云连水,僧音梵与华。

宗雷开社后,知尔退堂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题百萱图寿李本宁母太夫人

突兀古云根,纷敷赤棘翻。

堂前霞綵绚,天上露华温。

托质从玄圃,忘忧合道言。

应持比金母,百亿化身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寿萧封翁八十

星郎拜庆日,华衮玉宸前。

解老从河上,真封比渭川。

应知众父父,别有大年年。

一卷循良传,何如拔宅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