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通明堰

一夜江风故不平,道边草木亦成声。

岂无老子知津意,尚有秦人逐客情。

荒县已传三鼓下,并船犹见一灯明。

此生已悟身如寄,始送鸿归又燕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一夜江风故意制造波澜,路边草木似乎也发出声响。
难道没有像老子那样深知渡口的人吗?仍然残留着秦朝赶客的悲凉情绪。
荒僻的县城已经传来三更鼓声,沿岸的船只还有一盏灯火在闪烁。
这一生已经明白生命如过客,刚送别大雁又迎来燕子。

注释

一夜:整夜。
江风:江上的风。
故:故意。
不平:不平静。
老子:古代哲学家,这里比喻有智慧的人。
知津意:熟知渡口之意。
秦人:指秦朝人。
逐客情:被驱逐的悲凉情感。
荒县:荒凉的县城。
三鼓下:三更时分。
并船:并排的船只。
一灯明:一盏亮着的灯。
此生:这一生。
如寄:如同寄居。
鸿:大雁。
燕迎:燕子归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宝昙的作品《泊通明堰》。诗中描绘了夜晚泊船于江边的情景,江风阵阵,吹动着路边的草木,发出沙沙声响,诗人借此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深沉的氛围。他借用"老子知津"的典故,表达自己对未知旅途的探索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也暗含了像秦时逐客那样的历史感慨。夜深人静,县镇已过三更,只有岸边的一盏灯火还亮着,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坚守与期待。最后,诗人以"送鸿归又燕迎"作结,寓言自己如同候鸟般漂泊不定,但心境已明悟人生如寄,流露出淡然超脱的情感。整体来看,这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的江行夜泊诗。

收录诗词(278)

释宝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苦雨

急雨涔涔日,春泥盎盎中。

屐声喧午枕,人语泣西风。

斗米衾裯尽,邻翁杼轴空。

无因诉真宰,吾道竟须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诗挽史魏公(其三)

一语回天力,终年困五丁。

时方相司马,吾不愧玄龄。

递奏逾金石,斯文粲日星。

幡然霖雨手,犹带御炉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诗挽史魏公(其四)

十载江湖上,三从北阙归。

宫花攲帽侧,玉带重腰围。

属客黄金尽,凌空宝墨飞。

夜堂灯火冷,犹下读书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诗挽史魏公(其一)

抱负元惊世,飞腾正及辰。

眼空天下士,坐稳日边身。

器业真王佐,词章动帝宸。

锦衣双白发,母子即天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