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望君山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

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这晴朗的夜晚,洞庭湖上没有风,也没有沉沉暮霭,清澈的湖水犹如洁白的绸缎。
远望君山只看到一点的青色,景色倒映水中好似是湘水女神面对着明镜在梳头。
若说是湘女对明镜,为何还不把镜子收起来?仔细一看,却是青山对绿水,山也悠悠,水也悠悠。
浩浩洞庭湖水顺着长江滚滚的春水东流而下吧!让江水冲去自己无穷无尽的愁苦。

注释

岳阳楼:湖南岳阳县城西门楼,正对洞庭湖,远望君山,自唐以来为有名的游览胜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据传旧址是三国时吴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始建于东吴黄武二年(223年)。
唐开元四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贬岳州,在鲁肃原阅兵台兴工造阁,才定名岳阳楼。
此后,岳阳楼几经兴发,当地官员屡加修缮,才使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幸存至今。
君山:在湖南洞庭湖中,又名湘山、洞庭山。
相传尧帝之女娥皇、女英为舜二妃,闻舜死于苍梧,自投湘江而死,成湘水女神,君山是其居处。
练:洁白的丝织品,这里用来比喻洞庭湖水的明净。
湘女:神话中的湘水之神。
芙蓉:双关湖中的荷花与镜中之人面芙蓉,既是荷花的别名,又以形容美人的颜面,所谓“芙蓉如面柳如眉”也。
春江:指长江,洞庭湖流入长江而东下。
巴陵:古郡名,治所在岳阳,因以作为岳阳的别称。
万古愁:指湘水女神的无尽哀苦愁怨。

鉴赏

这首明代杨基的《登岳阳楼望君山》描绘了洞庭湖夜晚宁静的景象。"洞庭无烟晚风定",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湖面平静如镜,没有一丝烟雾的夜晚。"春水平铺如练净",比喻湖水清澈如绸带,映照着明亮的月色。"君山一点望中青",将君山点缀在广阔的湖面上,犹如一位女子在明镜前梳理秀发,形象生动。

"湘女梳头对明镜"暗含湘妃传说,增添了神秘与诗意。"镜里芙蓉夜不收",以芙蓉比喻君山,夜晚的静美仿佛被定格在镜中。"水光山色两悠悠",进一步渲染了湖光山色的深远和空灵。

最后两句"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表达了诗人希望这美景能带走巴陵之地长久以来的忧愁,传递出一种宽广的胸怀和对自然的深深感慨。整体上,这首诗以景抒情,寓情于景,展现了洞庭湖的宁静之美以及诗人的情感寄托。

收录诗词(318)

杨基(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长江万里图

我家岷山更西住,正见岷江发源处。

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

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

形式: 古风

湘汉秋晴图

读书不愿贤良举,朝醉霸陵暮湘渚。

两鬓从添镜里霜,十年听遍江南雨。

呼鹰台上爱秋清,鹦鹉洲前看晚晴。

红叶蝉声湘寺远,碧潭鸿影汉川明。

湘波汉水愁无尽,画里江山聊一哂。

举世唯称王仲宣,当时亦有周公瑾。

形式: 古风

湘阴庙梨花

平生厌看桃与李,惟有梨花心独喜。

海雪楼前雪一株,岁岁清明醉花底。

北山冈下花最盛,千树玲珑围绿水。

前年骑马赏花处,我与河东两人耳。

青苔满地芳草合,只有黄鹂映花蕊。

当时美人三阁上,宝髻慵梳初睡起。

镜里争先试一枝,真态欲将春色比。

楼空燕去花自落,细雨黄昏泪如洗。

疏篱萧萧茅屋破,况复临春开结绮。

我时赏花仍吊古,花亦灿然为露齿。

归来婆娑簪满帽,十日罗衣香不止。

去年相忆豫章城,咫尺春江如万里。

今年邂逅洞庭曲,细萼含愁照清泚。

人至魂消楚雨中,花应肠断湘烟里。

三年胜游不再得,百岁欢娱能有几。

吉祥牡丹非旧梦,玄都桃花亦如此。

更约明年载酒来,莫笑花前人老矣。

形式: 古风

祁阳行

黄鹤楼前汉阳雪,岳阳楼前洞庭月。

自谓人间无此清,到处相逢向人说。

祁阳江头春更佳,仿佛似是神仙家。

黄莺乱啼万竿竹,绿水萦抱千株花。

千红万碧深相映,鸡犬无声茅屋静。

野老回头唤不应,匆匆况是通名姓。

水流花落岸东西,只隔疏帘路已迷。

天下于今皆乐土,何须更觅武陵溪。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