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中作

通宵复连夕,其状祗如倾。

却遣思山者,忽然嫌水声。

好花飘草尽,古壁欲云生。

不奈天难问,迢迢远客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整夜又接黄昏,景象如同倾倒一般。
却让那些向往山色的人,突然觉得水声刺耳。
美丽的花朵随风飘落,古老的墙壁仿佛云彩在生长。
无法忍受这天意难测,远方的游子心情愁绪绵长。

注释

通宵:整夜。
连夕:接续到傍晚。
祗如:犹如,好像。
却遣:反而使。
思山者:向往山景的人。
嫌水声:对水声感到厌烦。
好花:美丽的花朵。
古壁:古老的墙壁。
欲云生:似乎有云彩在浮现。
天难问:难以揣测的天意。
迢迢:遥远的样子。
远客情:远方游子的情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连绵的春雨给诗人带来的感受和情境。诗中的每一个字、词都透露出诗人的寂寞与哀愁。

“通宵复连夕,其状祗如倾”,诗人通过这两句描写了夜以继日的连绵细雨,仿佛天空要倾盆而下一般。这里不仅形容了雨的持续和程度,也反映出诗人的心情——就像这无尽的雨水一样,诗人的忧伤也似乎没有尽头。

“却遣思山者,忽然嫌水声”,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便是寻求心灵寄托的山间之行也不得不打消念头。因为连绵的雨声竟让人生出一种厌倦,这里的“嫌”字用得极妙,它表达了一种被动的、无奈的情绪。

接下来的“好花飘草尽,古壁欲云生”,则是对周遭环境的描写。连日的雨水让原本应开的好花都被淋湿而失去颜色,一切生机都在这场雨中变得暗淡无光。而“古壁欲云生”则透露出时间的痕迹和自然界的变化,仿佛即将有新的生命力在这些老旧的墙壁上萌芽。

最后,“不奈天难问,迢迢远客情”,诗人面对这无尽的雨水和自己内心的困顿,显得无可奈何。这里的“迢迢”形容了远方客人的思念之长,也映射出诗人自己的孤独与渺茫。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悲凉的春雨景象,以及这种环境下个人内心深处的寂寞和哀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力以及对人生感慨的深刻体验。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苦热

松桂枝不动,阳乌飞半天。

稻麻须结实,沙石欲生烟。

毒气仍干扇,高枝不立蝉。

旧山多积雪,归去是何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经天纬地物,动必计仙才。

几处觅不得,有时还自来。

真风含素发,秋色入灵台。

吟向霜蟾下,终须神鬼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南海晚望

海上聊一望,舶帆天际飞。

狂蛮莫挂甲,圣主正垂衣。

风恶巨鱼出,山昏群獠归。

无人知此意,吟到月腾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将入匡山宿韩判官宅

一宿兰堂接上才,白云归去几裴回。

黛青峰朵孤吟后,雪白猿儿必寄来。

帘卷茶烟萦堕叶,月明棋子落深苔。

明朝江上空回首,始觉清风不可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