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由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题为《题秦中李筼谷黄门偃松图》。诗中描绘了一幅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通过偃松这一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首句“当年高隐傲千峰”,开篇即点明了隐士的身份和他超然物外的姿态,仿佛他与千峰相对,傲视万物,独享清静。接着,“搜得峨眉偃盖松”一句,进一步描绘了隐士所居之地的环境,峨眉山上的偃松,既显现出自然界的奇观,也象征着隐士内心的宁静与坚韧。
“出蛰苍龙呈怪状,游空云鹤见遗踪”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想象,将偃松比作“出蛰”的苍龙,展现出其形态的奇特与生命力的旺盛;同时,云鹤的出现则暗示了隐士生活中的闲适与自由,以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居然玉局铭三植,不向金泥羡五封”两句,通过对比玉局(象征高洁)与金泥(象征权贵),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推崇,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纯净与自由,而非外在的荣华富贵。
最后,“顾我亦衔风木恨,并刀一为剪吴淞”两句,诗人以自我的身份融入其中,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然之美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偃松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更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