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秦中李筼谷黄门偃松图

当年高隐傲千峰,搜得峨眉偃盖松。

出蛰苍龙呈怪状,游空云鹤见遗踪。

居然玉局铭三植,不向金泥羡五封。

顾我亦衔风木恨,并刀一为剪吴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鉴赏

此诗由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题为《题秦中李筼谷黄门偃松图》。诗中描绘了一幅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通过偃松这一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首句“当年高隐傲千峰”,开篇即点明了隐士的身份和他超然物外的姿态,仿佛他与千峰相对,傲视万物,独享清静。接着,“搜得峨眉偃盖松”一句,进一步描绘了隐士所居之地的环境,峨眉山上的偃松,既显现出自然界的奇观,也象征着隐士内心的宁静与坚韧。

“出蛰苍龙呈怪状,游空云鹤见遗踪”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想象,将偃松比作“出蛰”的苍龙,展现出其形态的奇特与生命力的旺盛;同时,云鹤的出现则暗示了隐士生活中的闲适与自由,以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居然玉局铭三植,不向金泥羡五封”两句,通过对比玉局(象征高洁)与金泥(象征权贵),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推崇,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纯净与自由,而非外在的荣华富贵。

最后,“顾我亦衔风木恨,并刀一为剪吴淞”两句,诗人以自我的身份融入其中,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然之美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偃松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更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579)

董其昌(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孙明府梅花诗册

双旌迢递出三巴,驿路寒梅千树花。

怅别那堪标物序,宠行犹喜借年华。

江南有信探应早,水部多才价欲誇。

陇首残枝如可寄,莫令书问阻天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秋日泛泖四首(其一)

帆前送目四天无,长泖云涛接具区。

不以盈虚随海月,直于伯仲□江湖。

澄鲜空水通禅观,浩荡烟波混钓徒。

莫道行吟惟泽畔,采华幽兴未能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秋日泛泖四首(其二)

九点芙蓉堕淼茫,平川如掌揽秋光。

人从隐后称湖长,水在封中表谷王。

日落鱼龙骄夜壑,霜清钟磬度寒塘。

浮生底阅风波险,欲问蒹葭此一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秋日泛泖四首(其三)

白芷青兰夙有盟,浮天一叶带鸥轻。

几经陵谷长为沼,似障波涛复化城。

渔浦每看罾在屋,莼乡宁怅食无羹。

只疑重向潇湘道,试听参差野赛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