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三日山弟亡辰夜间不寐哭而有诗

今日复何日,日永夜亦长。

夜长不得寐,起坐心彷徨。

去年今岁间,倏忽异存亡。

生同为兄弟,死独归山冈。

呢呢笑语声,隐隐灯烛光。

开缄得遗稿,理箧见故裳。

此物久已尘,谁遣在我傍。

我病人废食,万外中攒戕。

老亲不汝悲,悲即恐我伤。

汝妇不敢啼,呜呜咽空房。

我亦念衰老,含悲茹肝肠。

谁无骨肉亲,而独此祸殃。

三年四衰绖,行路为酸伤。

难将百丈绳,系此白日光。

白日有明灭,我哀那可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东阳在弟弟逝世三周年纪念日夜晚无法入眠时所作,情感深沉,充满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哀悼。

诗的开头“今日复何日,日永夜亦长”描绘了诗人深夜难以入眠的情景,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内心的孤独。接着,“夜长不得寐,起坐心彷徨”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焦虑。

“去年今岁间,倏忽异存亡”一句,诗人通过对比去年与今年,突出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表达了对弟弟突然离世的感慨。接下来,“生同为兄弟,死独归山冈”则表达了对兄弟情谊的怀念以及对死亡的无奈接受。

“呢呢笑语声,隐隐灯烛光”描绘了生前温馨的画面,与后文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开缄得遗稿,理箧见故裳”则通过打开弟弟遗留的物品,再次感受到他的存在,引发了更深的情感波动。

“此物久已尘,谁遣在我傍”表达了对弟弟物品的珍惜与不舍,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的悲哀。“我病人废食,万外中攒戕”描述了诗人因悲伤过度而生病,无法正常饮食,体现了哀痛之深。

“老亲不汝悲,悲即恐我伤”表现了家人对诗人的安慰,希望他能节哀顺变,但同时也担心自己的悲伤会加重诗人的痛苦。“汝妇不敢啼,呜呜咽空房”则描绘了妻子在丈夫面前强忍泪水,独自在空荡的房间中哭泣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哀愁的氛围。

最后,“我亦念衰老,含悲茹肝肠”表达了诗人面对衰老与失去亲人的双重痛苦,内心充满了哀伤。“谁无骨肉亲,而独此祸殃”则抒发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失去亲人所带来的孤独感。

“三年四衰绖,行路为酸伤”描述了诗人连续三年为弟弟守丧,这一行为让过往的行人也感到哀伤。“难将百丈绳,系此白日光”表达了诗人试图用某种方式留住逝去的时光,但最终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白日有明灭,我哀那可忘”则以自然界的规律比喻人生的无常,强调了哀伤之情难以忘怀。

整首诗情感丰富,通过对逝去亲人的回忆与哀悼,展现了诗人深切的悲痛与对生命的思考。

收录诗词(1558)

李东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字:宾之
  • 号:西涯
  • 籍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
  • 生卒年:1447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拟古出塞七首(其一)

平明集帅府,有令事西征。

官军二万众,列骑分团营。

我身虽短小,名次当先行。

征南竞投籍,征北多埋名。

男儿在节义,临难敢偷生。

本图报恩私,功名何重轻。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拟古出塞七首(其六)

休营息军士,鸣角卧清晓。

传闻遣麾下,献捷云台表。

朝廷屡西顾,此事系不小。

赏赉慰勤劳,奖谕激忠孝。

再拜受玺书,酬恩古来少。

开边固非计,境土当自保。

驻马立辕门,伫听班师诏。

形式: 古风

偶成

狄青在广南,寇盗尽削平。

首功数十万,独遗智高名。

岂无金龙衣,肖似难可明。

功疑古惟重,之子乃独轻。

由来古名将,事主贵忠诚。

近闻章州牒,强半皆良氓。

孟轲有明训,善战服上刑。

此辈竟何事,吁嗟安足评。

形式: 古风

梓庭为徐生作

南国足乔木,北山多俯枝。

高堂伟华观,之子美风仪。

弱岁抱奇植,磊落非众姿。

山川毓灵秀,雾雨含春滋。

龙盘势屈郁,凤宿羽逶迤。

中有锦绣文,外有正直规。

孤根信寡匹,大匠乃良师。

物生固有地,材用亦有时。

愿子自爱惜,少壮以为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