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曹溪参六祖

虞帝南游时,此地几陵谷。

黄梅證道归,此事非变局。

即今南华源,已接西天竺。

顿门从此开,信衣不必续。

在俗已成僧,宁择菜与肉。

风幡未足疑,在猎心无逐。

何须转法华,自性无不足。

我来礼金身,恍惚旧眷属。

四十未有期,已失初面目。

剑树狎如家,爱河湛且浴。

非尽还是非,愈解愈桎梏。

骑驴更觅驴,失鹿还梦鹿。

无边是苦海,有底非黑狱。

我性自贪顽,他尘岂淫酷。

以兹烦恼因,电光空仆仆。

如控恶毒龙,岂但难把捉。

愿师大慈悲,更与同人勖。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袁崇焕所作,名为《游曹溪参六祖》。诗中以游历曹溪(佛教圣地)为背景,表达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六祖惠能大师的敬仰之情。

首句“虞帝南游时,此地几陵谷”,借虞舜南巡的典故,引出曹溪所在之地的历史变迁,暗示佛法的深远影响。接着“黄梅證道归,此事非变局”两句,提到黄梅宗派的创始人神秀大师归隐之事,强调佛法传承的稳定性和不变性。

“即今南华源,已接西天竺。顿门从此开,信衣不必续。”这四句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开放性,指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佛法的真理都是相通的,顿悟之门一旦开启,信仰的延续便不再重要。

“在俗已成僧,宁择菜与肉。”这两句通过对比世俗生活与僧侣生活,表达了佛法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包容态度,认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保持内心的清净和修行。

“风幡未足疑,在猎心无逐。”这两句运用比喻,说明了佛法的智慧在于洞察事物的本质,而非被外在现象迷惑,强调内心的平静和不被欲望驱使的重要性。

“何须转法华,自性无不足。”这两句直指佛法的核心——自性本具佛性,无需外求,强调了内观自我、发现内在佛性的修行方法。

“我来礼金身,恍惚旧眷属。”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表达了对六祖惠能大师的崇敬之情,以及与佛法的深厚联系。

“四十未有期,已失初面目。”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追求佛法的坚定决心,即使面对岁月的流逝,也未曾动摇对佛法的追求。

“剑树狎如家,爱河湛且浴。”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佛法对世间苦难的理解和应对,如同置身于剑树之中,却能泰然处之;如同在爱河中浸泡,却能保持内心的清净。

“非尽还是非,愈解愈桎梏。”这两句揭示了佛法的深奥之处,即在理解与解脱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困惑,体现了修行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和自我超越。

“我性自贪顽,他尘岂淫酷。”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性格的反思,以及对世间诱惑的淡然态度,认为内心的贪欲和顽固是修行路上的障碍。

“以兹烦恼因,电光空仆仆。”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佛法对于烦恼的处理方式,即通过智慧的光芒,将烦恼转化为空无,实现心灵的解脱。

“如控恶毒龙,岂但难把捉。”这两句以控制恶龙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佛法对于内心恶念的制伏,强调了修行过程中的艰难与挑战。

“愿师大慈悲,更与同人勖。”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法导师的祈愿,以及对同行修行者的鼓励,希望他们也能获得佛法的指引,共同进步。

整首诗通过对佛法的深刻感悟和对六祖惠能大师的敬仰,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独到见解和对修行道路的坚定追求。

收录诗词(15)

袁崇焕(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说广西藤县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初擢兵部职方司主事。超擢佥事,监关外军,筑宁远城,配置西洋大炮。天启六年,击退后金努尔哈赤进攻,升辽东巡抚。次年,击退皇太极进攻,时称“宁锦大捷”。以不为魏忠贤所喜,乞休归。崇祯元年召还,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二年,后金兵入关,威胁北京,崇焕千里赴援。崇祯帝中反间计并听信谗言,以谋叛罪下崇焕狱,磔死。有《袁督师遗集》

  • 字:元素
  • 籍贯:明广东东莞
  • 生卒年:1584—1630

相关古诗词

次临封八景韵(其一)江口归帆

云水苍茫湛碧苔,扁舟远近布帆开。

微风遽拂残山转,斜日遥望孤屿回。

不尽波光迷渚草,依稀笛韵落江梅。

潮平渡日石头合,系缆抠衣览胜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次临封八景韵(其二)灵洲渔唱

障住西江葭菼洲,何年杀气溢矶头。

剩传霸主横天势,宁及渔家清唱秋。

不闻尘世朝昏改,惟见绿波日夜流。

生涯莫厌微如许,柔橹烟霞浪漫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次临封八景韵(其三)蟠龙烟雨

闻说蟠龙形胜森,独多烟雨入春深。

朝迷树杪山牵练,风过堤头柳拂金。

入望空濛阑客思,悬知霢霂慰农心。

苍天若为遐方恤,甘澍年年遍绿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次临封八景韵(其四)濯锦醇酤

三冬酒熟庆年丰,濯锦山前处处同。

席上几看人自醉,座中一点笑颜红。

青回竹叶凝朝露,香入梨花趁晚风。

仙令当年颜已驻,丹砂谁解在瓶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