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袁崇焕所作,名为《游曹溪参六祖》。诗中以游历曹溪(佛教圣地)为背景,表达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六祖惠能大师的敬仰之情。
首句“虞帝南游时,此地几陵谷”,借虞舜南巡的典故,引出曹溪所在之地的历史变迁,暗示佛法的深远影响。接着“黄梅證道归,此事非变局”两句,提到黄梅宗派的创始人神秀大师归隐之事,强调佛法传承的稳定性和不变性。
“即今南华源,已接西天竺。顿门从此开,信衣不必续。”这四句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开放性,指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佛法的真理都是相通的,顿悟之门一旦开启,信仰的延续便不再重要。
“在俗已成僧,宁择菜与肉。”这两句通过对比世俗生活与僧侣生活,表达了佛法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包容态度,认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保持内心的清净和修行。
“风幡未足疑,在猎心无逐。”这两句运用比喻,说明了佛法的智慧在于洞察事物的本质,而非被外在现象迷惑,强调内心的平静和不被欲望驱使的重要性。
“何须转法华,自性无不足。”这两句直指佛法的核心——自性本具佛性,无需外求,强调了内观自我、发现内在佛性的修行方法。
“我来礼金身,恍惚旧眷属。”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表达了对六祖惠能大师的崇敬之情,以及与佛法的深厚联系。
“四十未有期,已失初面目。”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追求佛法的坚定决心,即使面对岁月的流逝,也未曾动摇对佛法的追求。
“剑树狎如家,爱河湛且浴。”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佛法对世间苦难的理解和应对,如同置身于剑树之中,却能泰然处之;如同在爱河中浸泡,却能保持内心的清净。
“非尽还是非,愈解愈桎梏。”这两句揭示了佛法的深奥之处,即在理解与解脱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困惑,体现了修行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和自我超越。
“我性自贪顽,他尘岂淫酷。”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性格的反思,以及对世间诱惑的淡然态度,认为内心的贪欲和顽固是修行路上的障碍。
“以兹烦恼因,电光空仆仆。”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佛法对于烦恼的处理方式,即通过智慧的光芒,将烦恼转化为空无,实现心灵的解脱。
“如控恶毒龙,岂但难把捉。”这两句以控制恶龙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佛法对于内心恶念的制伏,强调了修行过程中的艰难与挑战。
“愿师大慈悲,更与同人勖。”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法导师的祈愿,以及对同行修行者的鼓励,希望他们也能获得佛法的指引,共同进步。
整首诗通过对佛法的深刻感悟和对六祖惠能大师的敬仰,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独到见解和对修行道路的坚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