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道傍废宅》由明代诗人杨廉所作,描绘了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废弃宅邸的凄凉与荒芜。
首句“破屋三间古道西”,开篇即点明了地点与环境,破败的房屋位于古老的道路上,暗示着历史的沧桑与时间的流逝。接着,“蓬蒿门外与腰齐”一句,以蓬蒿的高长形象,衬托出房屋的荒废与无人问津,仿佛门外的野草已与人的身高相当,更添了几分荒凉之感。
“鼠留旧穴妖蛇入,鸡别空埘野雉啼”两句,通过动物的活动,进一步渲染了废宅的荒凉与孤寂。老鼠在旧洞中徘徊,妖蛇则趁机侵入,鸡群离散,野雉哀鸣,这些生动的细节描绘出一幅动植物与废宅共存的凄凉画面。
“庭草有痕曾接烧,上墙无覆半颓泥”则将视线转向庭院与墙面,庭草虽有痕迹,但显然曾经遭受过火灾的摧残;而墙上则半是颓败,泥层脱落,更显出废宅的破败不堪。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废宅的荒废与衰败。
最后,“感伤岂独王承福,马上行人亦惨悽”表达了诗人对废宅的感慨,并将其情感延伸至所有经过此地的旅人。这里的“王承福”可能是指前人对废宅的感慨,而“马上行人”则是指当下或未来的旅人,诗人认为这种感伤之情并非独属于某一人,而是普遍存在于每一个路过此地的人心中,体现了废宅引发的普遍共鸣与共同的情感体验。
整体而言,《道傍废宅》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荒凉、凄清的氛围,不仅展现了废宅的破败景象,也触及了人类面对时间流逝、世事变迁时的普遍感伤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