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禅宗的思维为底蕴,通过“一法”与“万法”的对比,以及对“新年”与“旧年”的探讨,展现了佛法中关于存在与非存在的深刻哲理。
“一法若有,山河大地平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一法”比作某种根本的存在或原则,一旦这种存在被认识到,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统一和简化了,一切纷繁复杂的景象都归于平静。这里体现了禅宗中追求的“见性成佛”,即通过深入洞察,达到心灵的纯净与和谐。
“万法若无,森罗万像显焕”,与上句形成对比,强调了“万法”即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变化的。在没有根本存在作为参照的情况下,这些现象虽然丰富多样,却也显得更加鲜明和生动。这反映了禅宗对于万物皆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观念。
接下来,“旧岁今宵去,去去实不去。新年明日来,来来实不来”,通过时间的循环,表达了事物的生灭变化是永恒的真理。旧年的离去并不意味着彻底消失,而新年的到来也不代表全新的开始,因为一切都是连续的、循环的。这种思想体现了禅宗中的“无常观”,即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最后,“一法万法,新年旧年。大地全收,千差一举。绝去来,没回互。回时更相涉,不尔依位住”,总结了前文的思考,强调了佛法中对于存在与非存在、变化与不变的辩证理解。一法与万法、新年与旧年、大地与千差,都在揭示着佛法中关于宇宙本质的深邃思考。绝去来、没回互,意味着超越了时间的线性概念,进入了一种更为广阔、深邃的时空观。回时更相涉,则是在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即使在看似对立的概念中,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融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精妙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禅宗思想中对于宇宙、存在、时间和变化的独到见解,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体悟佛法的智慧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