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短焰剔残花,夜久边声寂。倦舞却闻鸡,暗觉青绫湿。

天水接冥蒙,一角西南白。欲渡浣花溪,远梦轻无力。

形式: 词牌: 生查子

翻译

夜深了,还未入睡,我剔去灯花,周围明亮了些许。然而,这孤凄的氛围却没有变得暖热稍许。这离乡千里的边地深夜何其漫长,,无声无息。不愿如祖逖那般闻鸡起舞,鸡鸣却依旧声声催人。默默已觉青绫上尽是泪痕。
天的尽头,似乎天水相接,晨雾朦胧。西南天边的一角渐渐露出鱼肚白色。想要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中,再次泛舟在浣花溪上。然而乡梦幽远,只任东风吹去远。

注释

短焰:指蜡烛的火焰已短。
剔残花:把残存的灯花剪去,使烛光明亮。
边声:边地特有的声音,如马嘶、风吼、戍角声、战鼓声等等。
青绫:青色的丝织品,此指青绫被。
冥蒙:幽暗不明。
浣花溪:在成都市西郊,为锦江支流,杜甫曾于溪旁筑草堂而居。
此借指自己的家。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生查子》,描绘了一幅深夜边塞的画面。"短焰剔残花",形象地写出夜晚篝火微弱,只剩少许火星照亮周围,暗示了战地环境的艰苦和寂静。"夜久边声寂"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谧,只有远处的边防之声偶尔打破沉寂。

"倦舞却闻鸡",词人通过写自己在疲惫中听到鸡鸣,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和个人内心的孤独与疲倦。"暗觉青绫湿"则描绘了词人因心情低落,不知不觉间泪水打湿了衣裳,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天水接冥蒙,一角西南白",描绘了天空与水面连成一片,朦胧中透出一丝明亮的西南方向,可能是词人对故乡的想象或远方的希望。

最后两句"欲渡浣花溪,远梦轻无力",词人想要跨越浣花溪(可能象征着归乡之路),但梦境遥远而无力实现,流露出强烈的归乡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纳兰性德深沉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对边塞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收录诗词(194)

纳兰性德(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字:容若
  • 号:楞伽山人
  • 籍贯:满洲
  • 生卒年:1655-1685

相关古诗词

好事近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

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

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

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

形式: 词牌: 好事近

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

从此簟纹灯影。

形式: 词牌: 如梦令

如梦令

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形式: 词牌: 如梦令

如梦令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形式: 词牌: 如梦令